时间: 2025-04-29 12:4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1:48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致远有余力,好奇自贤侯。
因令江上根,结实夷门秋。
始摘才三四,金奁献凝旒。
公卿不及议,天子百金酬。
岁久子渐多,累累枝上稠。
主人名好客,赠我比珠投。
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
想其初来时,厥价与此侔。
今也中国,篱根及墙头。
物性久虽在,人情逐时流。
惟当记其始,後世知来由。
是亦史官法,岂徒续君讴。
鸭脚子在江南生长,名声和实物并不相符。
绛囊(指一种贡品)因而被送入朝廷,银杏在中原地区显得更加珍贵。
致远(指李侯)有余力,因好奇而自认为贤能。
于是让江边的根茎结出果实,丰收在夷门的秋季。
最初只摘了三四个,便将它们献给了金奁(指宫廷)。
公卿们对此不敢妄加评论,天子则以百金酬谢。
经过多年,子孙渐渐增多,树上果实累累。
主人以好客闻名,赠我如珠般的礼物。
博望(指张良)曾经迁徙的地方,葡萄和石榴也是极好。
想起它们初来时,价格与现在相当。
如今在中国,根茎已经伸展到篱笆和墙头。
物性虽久存,但人情却随着时光而变化。
唯有应当记住它的开始,让后世知道来由。
这也是史官的职责,岂只是为了续写君主的歌颂。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和诗词闻名,主张文以载道,提倡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
这首诗写于欧阳修晚年,反映了他对友人李侯的赞美,以及对江南鸭脚子的珍视与思考。诗中表现了对物象的细致观察和对人情世态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以“鸭脚子”为线索,展现了江南特产与人情的关系,透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物质与情感的交织。开篇提到鸭脚子名声与实物不符,实际上点出了对物质世界的思考。诗中通过贡品的进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特产的重视,特别是李侯的聪明才智让他在政治上得以施展。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果实累累的场景,表现出事物发展的过程与人情的变化,强调了“唯当记其始”,意在呼唤人们对历史的珍视。在最后,诗人提出人情随时流转,但物性依然存在,这种对比让人感到思考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蕴含了诗人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变化的敏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特产鸭脚子的珍贵,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情世态的感慨,强调了物质与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历史的珍视。
“鸭脚生江南”中的“鸭脚”指什么?
李侯因何而被赞美?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