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9:42
《清远峡》
作者:李调元 〔清代〕
日日看山行,山亦日日变。
就中数清远,造物工锻炼。
危崖势欲合,巨灵擘两片。
凿开混沌天,中通江一线。
泉多伏莽飞,石半临江断。
云截峰腰齐,雨洗岩容换。
木客解吟诗,枫人尽目悍。
树根长于蛇,入壁忽不见。
但闻隔涧中,时有猿相唤。
所见旋即忘,究竟空健羡。
不如坐孤舟,读尽书一卷。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山川景色的观察与感悟。诗中提到,日复一日地看山,山的景色也在不断变化。其中,清远的景色尤为突出,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高耸的悬崖似乎要合拢,仿佛是巨灵将其劈开。混沌的天空也被劈开,江水如一丝线条贯穿其中。泉水在林间奔流,岩石半掩在江边。云雾如同截断的峰腰,雨水洗刷着岩石的面容。诗人一位木匠在吟诗,枫树的主人目光坚定。树根如蛇般生长,深入岩壁却又无影无踪。偶尔听到隔涧传来的猿声。所见的景象转瞬即逝,心中充满了羡慕。与其这样,不如坐在孤舟上,尽情地阅读一本书。
李调元,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擅长山水诗。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清远峡》创作于李调元游历某地时,受大自然的启发,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追求。
《清远峡》是一首描绘自然山水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通过“日日看山行,山亦日日变”引入,强调了时间与空间的流动感,暗示自然景观的变化无常。接着,诗人以“危崖势欲合,巨灵擘两片”形象地描绘了高耸的悬崖,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壮丽。
诗中“凿开混沌天,中通江一线”更是体现了自然的开辟与变化,似乎在传达一种宇宙的生成过程。后面的描写则通过“泉多伏莽飞,石半临江断”展示了清幽的山水,显得生动而富有动感。
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由外在的自然景观转向内心的感受,最后以“不如坐孤舟,读尽书一卷”收束,表达了一种对宁静与知识的向往。这一转折不仅让人感受到山水之美,更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总之,这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哲理与情感,展现了李调元的诗歌风格与思想深度。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描绘,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选择以读书的方式寻找内心的平静。
诗中提到的“危崖”形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风景如画
B. 自然的雄伟与险峻
C. 诗人的孤独
D. 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最后一句中,诗人选择坐舟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A. 享受宁静
B. 追求财富
C. 旅行的乐趣
D. 学习的需要
答案:
以上为《清远峡》的详细解读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魅力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