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5:25
中秋夜不见月
作者: 孙复 〔宋代〕
长记去年中秋玩月出草堂,
冰轮直可鉴毫芒。
是时家酿又新熟,
呼童开席罗清觞。
纤埃不起零露下,
对此陶陶乐未央。
自顾时逢尧舜世,
上下清明无秽荒。
吁嗟今夕何不幸,
正逢屏翳恣猖狂。
浮云左右争拥蔽,
爱而不见涕沾裳。
嫦娥无语缩头何处坐,
胡不开口走诉上帝旁。
立召飞廉举其职,
驱除拥蔽扬清光。
莹然高照遥天外,
免教万国如瞽空伥伥。
我还记得去年中秋的夜晚,在草堂里赏月,
明亮的月光可以照出细小的毛发。
那时家里新酿的酒刚刚熟,
我叫小童把酒席摆开,举杯畅饮。
细小的尘埃在零星的露珠下都不起,
在这美好的夜晚,我们的欢愉似乎没有尽头。
我自顾自己身处尧舜的盛世,
上下都清明无污秽荒唐。
唉,今天的夜晚为何如此不幸,
正好遇上云层遮挡,恣意狂妄。
浮云在四周争相遮蔽,
我爱月而不见,泪水沾湿了衣裳。
嫦娥无语地缩头在何处坐,
她又不敢开口去向上帝诉说。
我立刻召唤风神飞廉来履行职责,
驱散遮挡,扬起清光。
明亮的月光高照在遥远的天外,
让万国的人们不再如瞽者般空茫无措。
孙复,字子弼,号雪渔,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风清新高远,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抒发个人情感。
《中秋夜不见月》创作于中秋节时,诗人怀念去年的中秋佳节,因今夜的月被云层遮挡而感到失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当下环境的不满。
《中秋夜不见月》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回忆去年的中秋节,展现出诗人对明月的向往与思念。开篇通过对去年中秋夜的描绘,营造出温馨而愉悦的气氛,表现出诗人对家酿美酒和好友相聚的珍视。然而,诗歌的后半部分则转为失落,诗人面对今夜的明月被云层遮挡,情感的反差使得整首诗在欢愉与失落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提及的“嫦娥”形象,象征着对月亮的深切渴望,而“飞廉”则是诗人内心对美好的期待与呼唤。整首诗在形式上虽为五言绝句,但情感的层次却极为丰富,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去时的无奈,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自然与人生中的孤独感和渴望。最终,诗人希望驱散云雾,迎来明亮的月光,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通过对月亮的渴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诗中提到的“冰轮”指的是:
A. 冰块
B. 月亮
C. 星星
D. 太阳
诗人感到失落的原因是:
A. 没有酒
B. 云层遮挡了月亮
C. 没有朋友
D. 天气不好
“嫦娥无语”中的嫦娥指代的是:
A. 一位诗人
B. 月宫的女神
C. 一位普通女子
D. 诗人的母亲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