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菩萨蛮·金波远逐行人云》

时间: 2025-05-11 06:28:06

诗句

金波远逐行人云,疏星时作银河渡。

花影卧秋千,更长人不瞑。

玉筝弹未彻,凤髻鸾钗脱。

忆梦翠蛾低,微风凉绣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6:28:06

原文展示:

菩萨蛮·金波远逐行人云
作者: 冯延巳 〔唐代〕

金波远逐行人云,
疏星时作银河渡。
花影卧秋千,
更长人不瞑。
玉筝弹未彻,
凤髻鸾钗脱。
忆梦翠蛾低,
微风凉绣衣。

白话文翻译:

金色的波光远远追逐着行人如云,稀疏的星星偶尔像银河一样架起桥梁。花影在秋千上轻轻摇曳,却让人更难入眠。玉筝的音乐尚未弹尽,凤髻和鸾钗已然脱落。回忆起梦中那翠绿色的蛾眉轻垂,微风拂面,带来一丝凉意,轻轻掀动着绣衣。

注释:

  • 金波:金色的波光,象征着水面上的光辉。
  • 行人云:形容行人如云般飘散,暗示孤独和无尽的追逐。
  • 疏星:稀疏的星星。
  • 银河渡:银河横跨,像桥一样连接两岸。
  • 花影:花的影子,流动的美感。
  • 秋千:一种悬挂在两点之间的玩具,可用来荡漾。
  • 玉筝:一种乐器,象征优雅的音乐。
  • 凤髻鸾钗:古代女子的发饰,象征女性的美丽与装饰。
  • 忆梦:回忆梦境。
  • 翠蛾:形容女性的眉毛,像翠色的蛾子,意指妩媚。
  • 绣衣:用丝线绣制的衣服,象征精致与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子振,号青简,晚唐时期著名词人。他与李煜、温庭筠等人并称,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延巳的词风清新婉约,擅长描写女性的情感和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菩萨蛮·金波远逐行人云》创作于冯延巳的晚年,正值唐朝末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常常借助词作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亲密关系的思念。首句“金波远逐行人云”以远景开篇,描绘了一幅波光粼粼的水面,行人如云般流动,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接着“疏星时作银河渡”,描绘星空下的银河,展现了浩瀚的宇宙与渺小的人生,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在中间部分,诗人通过“花影卧秋千”与“玉筝弹未彻”展现了美好的生活画面,但随之而来的“更长人不瞑”则流露出深深的忧伤与夜的漫长,情感的张力在此达到高潮。最后几句通过“忆梦翠蛾低”与“微风凉绣衣”将思念与梦境交织,给人留下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整首词通过意象的交错,使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思念与人间的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波远逐行人云:金色的波光追逐着行人,隐喻着人生的流动和无常。
  2. 疏星时作银河渡:稀疏的星光让人联想到银河,象征着遥远的美好与孤独的距离。
  3. 花影卧秋千:花的影子在秋千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美感。
  4. 更长人不瞑:夜晚漫长,令人难以入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失落。
  5. 玉筝弹未彻:乐器尚未弹完,似乎象征着未尽的情感与回忆。
  6. 凤髻鸾钗脱:女子的发饰脱落,象征着美丽的逝去。
  7. 忆梦翠蛾低:回忆起梦中情景,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8. 微风凉绣衣:微风拂过,带来凉意,象征着现实的触动与回忆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波光比作行人,增强了孤独感。
  • 拟人:花影、微风等被赋予了人类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玉筝弹未彻,凤髻鸾钗脱”,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展开,表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愁”与“美”的结合,具有深刻的哲理与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金波:象征着财富与美好。
  2. 行人:代表人生的旅途与孤独。
  3. 银河:象征着遥远的理想与美好。
  4. 花影:隐喻了美丽与青春的短暂。
  5. 玉筝:象征着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冯延巳
    C. 杜甫
    D. 苏轼

  2. “金波远逐行人云”中的“金波”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水面上的波光
    C. 金色的沙子
    D. 金钱

  3.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人生的孤独与思念
    C. 战争的悲惨
    D. 富贵荣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温庭筠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诗词对比:

冯延巳的《菩萨蛮》与李煜的《虞美人》都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但冯的词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李煜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词选》
  • 《唐代文学概论》

相关查询

罢秩后入华山采茯苓逢道者 竹溪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 送辽阳使还军 杂曲歌辞。轻薄篇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闻鸡赠主人 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 牡丹(一作咏牡丹赠从兄正封) 逢归信偶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里字旁的字 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餧人 私字儿的字 泄忿 肝胆相见 包含挖的词语有哪些 朴斫 挨肩叠足 小儿郎 肀字旁的字 戴罪立功 削尖脑袋 龙江虎浪 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隹字旁的字 直权无华 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