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4:4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4:42:14
自问行何迟
白居易
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馀资。
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我前个月从京口出发,今天已经来到了淮河的边上。
经过二十天的行程,四百里路,我自问,为什么行走到现在还这么慢呢?
回乡没有别的打算,辞去官职还有些余钱。
前进不追求富贵,后退也不忧虑寒冷和饥饿。
这样日复一日,究竟为了什么呢?
遇到山就靠着桨,遇到寺庙就多写几首诗。
酒醒之后,夜深时分,睡足了天亮才起。
眼前没有任何事情,心中却百无所知。
想到回京的日子,懒得再匆忙像这样了。
何必冒着风雨,急匆匆地赶路回去呢?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绘民间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涵盖了社会、政治、爱情等多个主题,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
《自问行何迟》创作于白居易辞去官职后,回乡途中。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历经了政治上的沉浮,心中对官场的无奈和对乡土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诗的独特情感基调。
《自问行何迟》通过白居易的自问自答,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归乡的期盼。诗的开头,白居易提到自己已经走了四百里,但仍然感到行程缓慢,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时间的紧迫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悠闲与淡然。他并不在乎外界的富贵名利,而是选择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归属。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思,白居易在漂泊的旅途中,通过倚桨、题诗等细节描绘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展示了他那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酒醒、睡足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无所事事的惬意,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淡泊与洒脱。最后,白居易以“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结束,既是对自己旅途的思考,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出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强调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归乡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学。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京口”指的是哪里?
诗中“进不慕富贵”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诗的最后一句“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