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20:4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20:40:18
泉声㶁㶁树苍苍,
云有高僧占一房。
粮绝罕曾起烟火,
佛来不肯下禅床。
缁流谁可传宗旨,
黄敕难招坐道场。
何必真分一间住,
偶为但过亦清凉。
泉水声潺潺,树木苍翠,
云雾缭绕中有位高僧住在一间屋子里。
山中粮食稀缺,几乎没有烟火升起,
佛陀来了却不愿意下禅床。
谁能传达这宗教的真谛?
即使是神圣的诏令也难以召唤到道场。
何必非要真分一处居所,
偶尔路过这里也能感受到清凉。
刘克庄,字梦阮,号阮亭,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和清新著称。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余平生不至庐山的梦境中,表现了作者对庐山自然景观的向往与对佛教哲学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谷,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宁静。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浓厚的情感,展现了山中幽静的自然景观和佛教的哲思。开篇以“泉声㶁㶁树苍苍”描绘出山中泉水流淌、树木葱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接着描写了高僧隐居于此,象征着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生活方式。
“粮绝罕曾起烟火”,则传达出此地的荒凉与人迹罕至,反映了追求清静的代价。高僧不肯下禅床,似乎在强调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精神追求。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表达了对传承与教化的思考,强调了即使是高僧的诏令也难以召唤真正的修行者。
最后一句“偶为但过亦清凉”,则是对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强调了心灵的清凉与自在不在于居住的场所,反而在于内心的宁静。整首诗融合了自然与哲理,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反思,表现了对虚无与真实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心灵的宁静远比物质的追求更为重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诗中“粮绝罕曾起烟火”表达了什么含义?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