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2:03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
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
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
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
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凝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数人不知几甲子,昨夜犹带冰霜颜。
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
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
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03
吴山高,越水清,
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
离魂不散烟郊树。
此心郁怅谁能论,
有愧叨承国士恩。
云物共倾三月酒,
岁时同饯五侯门。
羡君素书尝满案,
含丹照白霞色烂。
余尝学道穷冥筌,
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
壶中别有日月天。
俯仰人间易凋朽,
钟峰五云在轩牖。
惜别愁窥玉女窗,
归来笑把洪崖手。
隐居寺,隐居山,
陶公炼液栖其间。
凝神闭气昔登攀,
恬然但觉心绪闲。
数人不知几甲子,
昨夜犹带冰霜颜。
我离虽则岁物改,
如今了然失所在。
别君莫道不尽欢,
悬知乐客遥相待。
石门流水遍桃花,
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
就中仍见繁桑麻。
翛然远与世事间,
装鸾驾鹤又复远。
何必长从七贵游,
劳生徒聚万金产。
挹君去,长相思,
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
向暮春风杨柳丝。
吴山高耸,越水清澈,
握手无言,伤感别离情。
即将告别您,我要挂帆而去,
离愁别绪,萦绕在烟郊的树木上。
此时心中郁闷,谁能理解?
我心中愧疚,承蒙国士的恩惠。
云朵和酒共醉三月,
岁时同赴五侯的宴席。
羡慕您书信常满案头,
丹霞照耀,白云色彩斑斓。
我曾追求道理,穷尽冥思,
梦中常常游历仙山。
何时能脱下鞋子,谢绝尘世,
壶中自有日月之天。
俯仰之间,世事易凋零,
钟峰五云映入窗户。
惜别之情,透过玉女的窗,
归来时与洪崖握手。
隐居在寺庙与山中,
陶渊明炼药栖身其间。
凝神静气,昔日攀登,
恬然自觉,心绪闲适。
有几人知道经过多少个甲子,
昨夜还带着冰霜的面容。
我虽离去,岁月已改,
如今已然失去所处之地。
别您时莫说欢愉不尽,
悬知乐客遥遥相待。
石门流水遍布桃花,
我也曾到过秦人的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
却仍能见到繁茂的桑麻。
我悠然远离世事,
驾着鸾车,远去又复远。
何必长久与七贵游,
劳生徒然聚集万金财。
请您珍重,长相思,
云游雨散,从此告别。
想知道离别的心情易苦,
看那暮春的风中,杨柳飘丝。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和清新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下途归石门旧居》创作于李白隐居生活的阶段,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透露出对世事的淡然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他在浮华世界中追求内心宁静的心态。
这首诗以李白特有的豪放与细腻相结合,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与对自然的向往。开头提到的“吴山高,越水清”,不仅是自然风景的描写,更是情感的象征。李白在离别之际,虽言辞简短,但却能把复杂的情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来。诗中“此心郁怅谁能论”一句,流露出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别离的愁苦,令人感同身受。
他在诗中提到的“云物共倾三月酒”,展现了与友人共醉的欢乐,而“岁时同饯五侯门”则暗示了对权贵生活的反感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李白从自我内心出发,反思生命的意义,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和谐统一,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全诗最后一句“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更是将离别的苦楚与春天的美丽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离愁的深重。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引导读者在自然与人生的交织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展现了李白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歌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通过对离别的感慨,李白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揭示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思考,展现了他超然的生活态度。
李白的诗歌常常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结合,反映出他对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意境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诗中提到的“吴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安徽
B. 浙江
C. 江西
D. 湖南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什么情感?
A. 愤怒
B. 喜悦
C. 忧伤
D. 羡慕
“何当脱屣谢时去”中的“脱屣”是什么意思?
A. 脱掉鞋子
B. 开始旅行
C. 离开城市
D. 欢庆节日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李白的这首诗更显豪放与奔放,陶渊明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迥异,李白通过豪放的气势表现情感,而陶渊明则以平和的语调展现生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