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2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22:58
敦煌太守才且贤,
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
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
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
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
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
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
射得半段黄金钱,
此中乐事亦已偏。
敦煌的太守才德兼备,
治理地方没有什么事情,安然入睡。
太守到来时,山中泉水涌出,
黄沙滩涂上,百姓在辛勤耕作。
敦煌的老人白发苍苍,
希望太守能再多留五年。
城头明月升起,星星满天,
在雅致的房间里设酒筵。
美人们妆扮得红艳动人,
发髻高高垂下,插着金钿。
醉坐于红烛前,
却不知道钩子在什么地方。
为了你,我手握珊瑚鞭,
射下半段黄金的钱,
这一切乐事,真是特别。
诗中提到的“月出星满天”,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而“曲房置酒”则是古代宴会的一种形式,体现了当时的社交文化。诗中提到的“珊瑚鞭”和“黄金钱”,则暗示了财富的象征,显示出诗人对于生活的享受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子美,号青山,出生于今新疆地区。岑参的诗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戍边生活和壮丽的自然风光,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敦煌太守后庭歌》创作于岑参担任敦煌太守期间,显示了他在地方治理中的得意与安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敦煌太守后庭歌》通过描绘敦煌太守的安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力的享受。诗中以太守的贤明与民众的安居乐业为背景,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诗的开头写太守才德兼备,治理有道,随后描绘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景象,如泉水涌出、百姓耕作等,营造了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
接下来的描写转向宴会,诗人在酒席上描绘了美人的妆容和醉酒的情景,表现出一种生活的享乐与欢愉。美人的红妆和高髻,象征着青春与美丽,而“醉坐藏钩”则暗示了诗人的放纵与沉迷。最后,诗人以“珊瑚鞭”和“黄金钱”来收尾,强调了权力与财富带来的乐趣,整个诗篇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描摹太守的安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太守在郡中是怎样的状态?
A. 忙碌
B. 安然入睡
C. 忧虑重重
D. 行踪不明
诗中描写的夜晚有什么特点?
A. 风大
B. 明月升起、星星满天
C. 乌云密布
D. 雷阵雨
美人的发饰是什么?
A. 花环
B. 金钿
C. 珍珠
D. 斗笠
答案:1. B 2. B 3. B
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盛世的景象,但岑参侧重于个人享乐与地方治理的和谐,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对广阔天地的遐想与豪情,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