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2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22:09
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
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纡。
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
锁石藤稍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
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
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
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早晨在寒雨中出门时所看到的园林景色。柴门前杂树成千上万,尽管没有美味的橘子。今天江边的寒雨刚刚停歇,篱笆中的景色如同画屏绵延。桃树小径和李树小路虽然已有些年头,但栀子花和红椒却显得格外鲜艳。锁石旁的藤蔓似乎已经自然脱落,而高耸的松树则显得愈发枯败。林中的香味渐渐消散,叶子也逐渐告别枝头,不再复苏。阳光的恩惠似乎是借来的,清霜的寒气让人感到忧虑。衰老的容颜让我更想找一处藜床休息,缓步走路时仍需用竹杖来支撑。那散骑的人不知道云阁在何处,啼叫的猿猴在楚山的角落里显得特别孤独。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道主义情怀而闻名。
创作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的盛世与衰亡交替之际,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此诗写作于他晚年,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感慨以及身世的无奈。
这首《寒雨朝行视园树》充分体现了杜甫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情感表达。诗中描绘的寒雨、枯树、艳花等意象,既展示了季节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开篇的“柴门杂树向千株”便引人入胜,呈现出一种生动的乡村景象。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逐渐将目光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在表达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揭示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衰落与失去。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通过对比强化了鲜艳与衰败的对立,增添了诗的层次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寒雨浸染下的园林气息,更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惆怅与不安。最后的“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更是将诗人对生活的迷茫与不安推向高潮,展现了一种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生命无常和个人衰老的感慨,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天气是:
A. 晴天
B. 寒雨
C. 大雪
D. 风和日丽
“倚天松骨见来枯”中的“松”代表:
A. 生命的长久
B. 时间的流逝
C. 诗人的友人
D. 自然的力量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的是:
A.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 对自然的赞美
C. 生命的无常与衰老
D. 个人的奋斗与拼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对比:杜甫的诗歌多描写社会现实,强调人道主义情怀;李白则偏重于抒情与豪放的气势。
例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