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0:51
被使在蜀
作者:张说 〔唐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
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白话文翻译:
现在三伏天快要结束,仍然在临邛闲逛。
归家的路途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秋月一定会与我相逢。
注释:
- 即今:现在、此时。
- 三伏尽:指三伏天结束。三伏是夏季最热的时期。
- 自在:自在、悠闲。
- 临邛:地名,今四川邛崃附近的一个地方。
- 归途:回家的路。
- 千里外:远在千里之外。
- 秋月:秋天的月亮,象征思乡情。
- 定相逢:一定会相遇。
典故解析:
- 三伏:是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通常是农历夏季的最后十天,象征着炎热即将结束,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 临邛:在唐代,临邛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字子厚,唐代诗人,生于公元前707年,卒于公元前779年,曾任宰相。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常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创作背景:
《被使在蜀》创作于唐代中期,诗人因公事被派往蜀地,心中怀念故乡,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他对归途的向往。
诗歌鉴赏:
《被使在蜀》是一首情感真挚的古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途的期待。整个诗歌结构紧凑,首句提到“三伏尽”,暗示着时间的推移与季节的变换,象征着离家已久的孤独感。而“尚自在临邛”,则展示出一种无奈而又安然的态度,尽管身处他乡,内心却仍然保持着宁静的心态。接下来的“归途千里外”,更进一步强调了归家的渴望与旅途的遥远,暗示着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最后一句“秋月定相逢”,则以秋月作为美好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归家团圆的美好期待,秋月的明亮象征着希望与思念的交融。
整首诗在简洁明了的表述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展现了唐诗的优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即今三伏尽:表明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三伏的结束象征着夏天的尾声,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 尚自在临邛: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在蜀地,但内心却保持一种闲适的状态,暂时忘却了归家的急切。
- 归途千里外:强调了归家的路途遥远,表现出一种游子心中的孤寂与思乡情。
- 秋月定相逢:秋月象征圆满的团聚,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相逢的期待,增添了诗的温暖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秋月作为意象,象征着团聚与思念,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和归家的美好期待。诗中蕴含着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相逢的憧憬,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情感深度与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 临邛:代表着远离故乡的孤独与无奈。
- 秋月:象征着团聚、思念及希望,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伏”指的是哪一时期?
-
诗人身处哪个地名?
-
诗中的“秋月”象征着什么?
- A. 思念与团聚
- B. 失落与悲伤
- C. 喜悦与幸福
- D. 奔波与劳累
答案:
- B. 夏季
- A. 临邛
- A. 思念与团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被使在蜀》均表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夜晚的孤独,而张说则通过季节的变化表达对归途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