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1:4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1:46:31
原文展示:
游武夷山 刘子翚 〔宋代〕 回薄湍流漾翠岑,夷犹一舸纵幽寻。 幔亭落日笙箫远,毛竹连云洞府深。 似有碧鸡翔木杪,谁将丹鹤写岩阴。 神仙可学非身外,多少游人浪苦心。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湍急的水流在翠绿的山峦间回旋,我悠然自得地乘着小船深入探寻。幔亭在落日的余晖中,笙箫声遥远,毛竹丛生,云雾缭绕的洞府显得深邃。仿佛有碧鸡在树梢飞翔,是谁在岩壁的阴影处画上了丹鹤。神仙之道可以学习,并非遥不可及,但多少游人为此苦苦追求。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生卒年不详),字子翚,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武夷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对修仙之道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子翚游历武夷山时的作品,武夷山以其秀丽的山水和丰富的道教文化而闻名。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对修仙之道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历武夷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对修仙之道的思考。诗中“回薄湍流漾翠岑”一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水流在翠绿的山峦间回旋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幔亭落日笙箫远”和“毛竹连云洞府深”两句,通过对幔亭、笙箫、毛竹和洞府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神仙居住的洞穴之中。最后两句“神仙可学非身外,多少游人浪苦心”,则表达了对修仙之道的思考,认为神仙之道并非遥不可及,但多少游人为此苦苦追求,表达了对修仙之道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对修仙之道的思考。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修仙之道的思考,认为神仙之道并非遥不可及,但多少游人为此苦苦追求,表达了对修仙之道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回薄湍流漾翠岑”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水流在翠绿的山峦间回旋 B. 山峦在水中倒影 C. 水流在岩石间奔腾 D. 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诗中“幔亭落日笙箫远”中的“幔亭”指的是什么? A. 用帐幔搭建的亭子 B. 用竹子搭建的亭子 C. 用石头搭建的亭子 D. 用木头搭建的亭子
诗中“毛竹连云洞府深”中的“毛竹”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竹子 B. 一种树木 C. 一种花草 D. 一种藤蔓
诗中“神仙可学非身外”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神仙之道可以学习,并非遥不可及 B. 神仙之道遥不可及 C. 神仙之道无法学习 D. 神仙之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