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4:55
原文展示:
西村人渐归,撑柱烧残屋。东村但蒿莱,死者无人哭。昔兹号富穰,被祸尤残酷。二三里中豪,丧乱身为僇。遗骸怅莫掩,饥鸢啄其腹。岂无平生时,意气凌乡曲。锥刀剥微利,舞智欺惸独。锦囊收地券,奕叶相传续。只今邻叟耕,岁岁输官谷。尔曹何专愚,人生固我欲。
白话文翻译:
西村的居民逐渐归来,支撑着被烧毁的房屋。东村只剩下荒草,死者无人哀悼。过去这里号称富饶,但遭受的灾难尤为残酷。方圆二三里内的豪强,在战乱中丧生。遗骸无人掩埋,饥饿的鸢鸟啄食其腹部。难道他们生前没有意气风发,威风凛凛于乡里吗?他们用小聪明剥削微利,欺骗孤苦无依的人。他们收藏地契,世代相传。如今邻近的老者耕作,每年都要向官府缴纳粮食。你们为何如此愚蠢,人生的欲望本就是如此。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约1080-1140),字彦冲,号屏山,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这首《论俗十二首》反映了战乱后社会的凋敝和人民的苦难,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战乱频发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比战前战后的景象,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乱后社会的凋敝和人民的苦难。西村与东村的对比,富饶与残酷的对比,生前与死后的对比,都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诗中的“遗骸怅莫掩,饥鸢啄其腹”等句,以惨烈的画面揭示了战乱的残酷,而“锥刀剥微利,舞智欺惸独”则批判了社会上的不公和豪强的贪婪。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社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批判了社会上的不公和豪强的贪婪。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西村人渐归”与“东村但蒿莱”形成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比 B. 排比 C. 对偶 D. 比喻 答案:A
“遗骸怅莫掩,饥鸢啄其腹”中的“怅”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遗憾 B. 愤怒 C. 恐惧 D. 悲伤 答案:A
诗中“锥刀剥微利,舞智欺惸独”批判了什么? A. 战乱的残酷 B. 豪强的贪婪 C. 人民的苦难 D. 社会的荒芜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