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0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3:54
书无相道人庵
作者: 贯休 〔唐代〕
造化太茫茫,端居紫石房。
心遗无句句,顶处有霜霜。
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
寄言疑未决,须道雪溪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山居生活。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浩瀚无垠,我独自在紫石房中静坐。我的心中没有一句话可以表达,唯有头顶的霜白如雪。白鹿安静地卧在枯叶上,清泉轻轻流淌,洒落在我的囊中。我想寄语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应该在雪溪旁寻找答案。
贯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高逸的风格和对山水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他大约生活在公元835年至908年,曾出任多地官职,但因厌倦官场生活,最终选择隐居于山林中。
这首诗是在贯休隐居生活的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隐居生活使他能够远离尘世喧嚣,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贯休的《书无相道人庵》以其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全诗分为两部分,前两句讲述了自然的浩瀚和诗人的孤独,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了他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诗中“造化太茫茫”一句,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诗人的心灵在孤独中游离,似乎在寻找着某种答案。
“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描绘了一个极静谧的环境,白鹿的出现象征着纯洁与安宁,而清泉则是生命的源泉,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最后一句“寄言疑未决,须道雪溪旁”不仅是对外界人的寄语,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自省。诗人通过自然的景象,探求生命的真谛,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造化太茫茫,端居紫石房。
心遗无句句,顶处有霜霜。
白鹿眠枯叶,清泉洒毳囊。
寄言疑未决,须道雪溪旁。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诗人传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诗中的“紫石房”象征什么?
A. 诗人的豪华住所
B. 隐居生活的安静与雅致
C. 诗人对官场的厌倦
“白鹿眠枯叶”中的白鹿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纯洁与安宁
C. 对人类的反思
诗的最后一句“须道雪溪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生活的疑惑与探索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贯休的《书无相道人庵》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但贯休更强调内心的思考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着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两者在主题与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