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感遇词》

时间: 2025-05-23 12:24:14

诗句

一种貌如仙,人情要自偏。

罗敷有底好,最得使君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2:24:14

原文展示:

感遇词
施肩吾 〔唐代〕
一种貌如仙,人情要自偏。
罗敷有底好,最得使君怜。

白话文翻译:

这位女子的容貌如同仙女一般,但人情世故却偏向于她的个人喜好。罗敷本身就有种种美好之处,最能引起君主的怜爱。

注释:

  • 貌如仙:形容女子的容貌如同神仙般美丽。
  • 人情要自偏:人情世故往往偏向于个人的喜好或立场。
  • 罗敷:传说中的美人,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使君怜:引起君主的怜爱之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肩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性情豪放,作品多以抒情见长。他的诗歌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生活中的美与悲。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对美的追求与赞美达到了高峰。诗人通过对美丽女性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以及在权力和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歌鉴赏:

《感遇词》通过简单的四句诗,展现了女性之美与人情世故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句“貌如仙”直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女子的外貌,暗示了她的出众与独特。第二句则转向人情的复杂,表明尽管她美丽,但她的情感和行为却受到个人偏见的影响,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深度。接下来的“罗敷有底好”则引入了一个传统的美人形象,暗示她并非仅有外表的吸引力,内在的美德同样重要。最后一句“最得使君怜”,将焦点集中在权力中心,暗示美丽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在权力游戏中,女性如何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整首诗在简练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反映了施肩吾对美、情感与权力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对女性的赞美与对世态人情的观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种貌如仙:强调了女子的绝美,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2. 人情要自偏:揭示了人性中的偏见,表明美丽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3. 罗敷有底好:引入罗敷这一形象,强调她的美不仅限于外表,还有内在的优雅。
  4. 最得使君怜:最终汇聚到权力中心,反映了美与权力的紧密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貌比作仙女,增强了其神秘感。
  • 对比:美丽与人情的偏见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人性复杂。
  • 象征:罗敷象征着理想中的女性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的描绘与人情的反思,探讨了美丽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在权力与情感交织的背景下,女性的处境与命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女:象征着绝世的美丽与纯洁。
  • 罗敷:古代美人的代表,象征着女性的优雅与智慧。
  • 君主:代表着权力与地位,常常与女性的命运相互关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貌如仙”是指什么?

    • A. 一种美丽的女子
    • B. 一种仙人的形象
    • C. 一种神秘的事物
    • D. 一种动物
  2. “罗敷”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景色
    • B. 古代的美人
    • C. 一种花卉
    • D. 一位神仙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丽人行》
  • 李白《清平调》

诗词对比: 施肩吾的《感遇词》与杜甫的《丽人行》均描绘了女性之美,但施肩吾更注重内外兼修的美与人情的复杂关系,而杜甫则强调了美的外在及其对君主的影响。两者的书写风格各有千秋,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女性美的多样化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相关查询

【双调】庆东原_青田九楼山 【双调】殿前欢_里西瑛号懒 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 【中吕】满庭芳_铁马儿虚檐 【双调】新水令_闺丽绣闺深 【双调】沉醉东风_倩人扶观璚 水仙子·眼前花怎得接连枝 水仙子·琐窗风雨古今情 凭栏人 水仙子·搅柔肠离恨病相兼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寸碧遥岑 首唱义举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负薪挂角 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辛受 包含风的成语 包含绿的成语 包含剂的词语有哪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燕处焚巢 戈字旁的字 长字旁的字 乙字旁的字 悬圃蓬莱 忻悚 奸誉 包字头的字 泡病号 甘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