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4:0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4:07:14
原文展示:
炎歊六月北窗凉,更觉甘如饭稻粱。
宰我粪墙讥敢避,孝先经笥谑兼忘。
忧虞心谢知时雁,安稳身同挂角羊。
要识熙熙不争竞,华胥别是一仙乡。
白话文翻译:
在炎热的六月,北窗透进凉风,
让我感觉比稻米更甘美。
宰相我在粪墙旁被讥讽,我怎敢躲避?
孝子先人的经书我既嘲笑又遗忘。
忧虑与烦恼已随知时的雁而去,
安稳的生活像挂角的羊一样悠闲。
要想了解那种熙熙攘攘不争竞争的境界,
华胥之地才是真正的仙乡。
注释:
典故解析:
“华胥”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仙境,出自《山海经》,在这里常用来比喻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或超脱尘世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精通诗词、散文和词。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被誉为“苏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其经历政治风波后,心境逐渐趋于平和,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承载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开篇通过描绘北窗的清凉,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通过对比“粪墙”和“孝先”,苏轼表达了对高官显贵生活的无奈与反思,揭示了他对社会地位的淡然态度。
接下来的“忧虞心谢知时雁”则展现了他对烦恼的释然,正如知时雁的迁移,忧虑随之而去。最后两句强调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暗示了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华胥之地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存在,更是对宁静生活的憧憬。
整首诗运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自省,以及对外部纷争的超然态度,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安逸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竞争的淡泊态度,表现了他对内心平和与理想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炎歊六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华胥”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次韵张甥棠美昼眠》与陶渊明的《饮酒》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苏轼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自然的美好与隐逸的生活方式。两者都反映了对世俗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相似的主题但风格各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