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22:4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22:44:33
《送王道粹学士知亳州》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古者二千石,高车驾青骊。
车前陈曲盖,车后建朱旗。
金鼓鸣两傍,壶浆拥通逵。
所以重威惠,所仰抚惸嫠。
景亳实钜屏,往俾国相之。
国相称疾还,正值民阻饥。
朝廷急恤养,选守莫与宜。
君尝曲海陵,政绩为众推。
今授辄辞命,大夫多飞绥。
屡上不得请,饬驭俄轻齎。
既体尧舜仁,又答稷禼知。
八月风渐高,木叶将披披。
郊原枣已剥,场圃黍可治。
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
何当过苦县,肯暇观旧碑。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官员出行的场景,并表达了对王道粹学士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古时的二千石(即高官)乘坐着华丽的青骊马车,车前挂着曲盖,车后则插着朱色的旗帜。金鼓声响,酒壶满载,热闹的场面让人感受到权威与威惠。
王道粹即将赴任亳州,或许会面临国君的疾苦与民众的饥饿,朝廷急于救助民生,但合适的人选并不容易找到。虽然他曾在海陵表现出色,受到大家的推崇,但这次接任却不愿意接受。多次上奏请求都未能如愿,车马轻便,似乎他对此并不在意。他既具备尧舜的仁德,又能理解稷、禼的政务。八月的风渐渐变高,树叶开始飘落,田野里的枣已成熟,田埂上的黍也可以收割了。希望能减轻赋税,免去百姓的疲劳。然而,何时才能走出这个苦县,闲暇之余再去观赏旧碑呢?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居士,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和律诗,作品多表现人情世态和自然风光。梅尧臣的诗风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梅尧臣受到王道粹即将赴任亳州的消息后写就,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关切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政治的关注以及对民生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代官员出行的壮观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王道粹的深厚友情与关切之情。开篇的“古者二千石,高车驾青骊”以豪华的场面引入,立刻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展现出官员的地位与身份。接下来的细节描写,例如“金鼓鸣两傍,壶浆拥通逵”,则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庄重的氛围,象征着王道粹即将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诗歌的发展,作者的情感逐渐转向对王道粹前途的忧虑。国君的疾病与民间的饥荒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中提到的“朝廷急恤养,选守莫与宜”,深刻揭示了选拔官员的困难,显示出作者对政治和民生的关注。
最后,诗歌以对未来的展望而结束,表达了对减轻赋税与百姓安康的渴望,也流露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使得作品蕴含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展现了梅尧臣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与博大。
逐句解析:
古者二千石,高车驾青骊。
车前陈曲盖,车后建朱旗。
金鼓鸣两傍,壶浆拥通逵。
所以重威惠,所仰抚惸嫠。
景亳实钜屏,往俾国相之。
国相称疾还,正值民阻饥。
朝廷急恤养,选守莫与宜。
君尝曲海陵,政绩为众推。
今授辄辞命,大夫多飞绥。
屡上不得请,饬驭俄轻齎。
既体尧舜仁,又答稷禼知。
八月风渐高,木叶将披披。
郊原枣已剥,场圃黍可治。
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
何当过苦县,肯暇观旧碑。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官员出行的场景,表达了对王道粹的祝福与关切,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二千石”指代什么?
诗中“金鼓鸣”表现了什么情绪?
王道粹为何辞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