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5:0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5:00:43
原文展示:
和西斋 张耒 〔宋代〕
山色供开镜,溪光照掩扉。 暗虫先夜响,萎叶近秋飞。 灌垄晴蔬出,开笼暮鹤归。 鸣琴坐朗月,轻露点秋衣。
白话文翻译:
山色如同展开的镜子,溪水反射的光照亮了门扉。 夜晚的虫鸣先于夜色响起,枯萎的叶子随着秋风飘飞。 晴天里,田垄上的蔬菜显得格外鲜亮,傍晚时分,笼中的鹤归巢。 坐在明亮的月光下弹琴,轻轻的露水沾湿了秋天的衣裳。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作者在西斋中静坐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山色、溪光、虫鸣、落叶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夜的画卷。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色、溪光、虫鸣、落叶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中的“山色供开镜”和“溪光照掩扉”以比喻手法,将山色比作展开的镜子,溪光比作照亮门扉的光,形象生动。“暗虫先夜响,萎叶近秋飞”则通过声音和动态的描写,增添了秋夜的寂静和萧瑟感。后两句“鸣琴坐朗月,轻露点秋衣”则展现了作者在月光下弹琴的情景,轻露沾湿秋衣,增添了一丝凉意和诗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山色、溪光、虫鸣、落叶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夜的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山色供开镜”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中的“暗虫先夜响”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夜晚的寂静 B. 秋夜的虫鸣 C. 秋夜的落叶 D. 秋夜的月光
诗中的“鸣琴坐朗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秋夜的寂静的感受 D.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