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7:36
满江红·太液芙蓉
作者: 王清惠 〔宋代〕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
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
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首词描绘了太液池中的芙蓉花,仿佛与从前的颜色截然不同。我曾记得春天的风雨和露水,曾在华丽的楼阁和金碧辉煌的殿宇中。名声传遍了妃子们的庭院,宛如莲花映衬在君王的身侧。忽然间一声鼓声响起,打破了宁静,繁华随之消散。龙虎的气象消散,风云也归于平静。千古的怨恨,谁来诉说呢?面对这山河的壮丽,我泪水盈眶,心中血泪交织。夜晚在客馆惊醒,尘土与梦交错,清晨的宫车碾过关山,映照着月光。我问嫦娥是否能安然自若,是否能与我共同感受这圆缺的无常。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清惠,字长卿,号南涯,宋代词人。其词风婉约细腻,擅长描绘女性的情感与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作者可能受到当时历史变迁和个人遭遇的影响,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伤。
《满江红·太液芙蓉》以太液池的芙蓉花为引子,勾起了词人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无奈的感叹。开篇通过“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直接将读者带入一种感伤的氛围,仿佛在诉说往日的美好已然不复存在。
词中提到的“春风雨露”与“玉楼金阙”,展现了昔日春日的美景与繁华的宫殿,极具画面感。接着,提到“兰簪妃后里”,不仅表达了对美丽女子的怀念,也映射了历史上那些被遗忘的美好与荣耀。随着“忽一声颦鼓揭天来”,词调转为哀伤,仿佛一声鼓声将繁华打破,带来的是“千古恨”的沉重。
最后,词人通过对山河的描写和对嫦娥的提问,表达了关于孤独、遗憾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整首词情感深沉,意象丰富,既有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无奈的叹息,体现了词人在历史与个人命运交织下的思考。
逐句解析: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这句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对芙蓉花的感慨,暗示岁月的变迁。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回忆中美好的春天与华丽的宫殿,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画面。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通过历史典故,展现了美丽女子的荣耀与当时的风光。
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突然的变化,象征着繁华的消逝与历史的无常。
龙虎散,风云灭。
这里运用对仗,强调变化的迅速与遗憾。
千古恨,凭谁说。
表达对历史遗恨的无奈与无处诉说的失落感。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强烈的情感,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悲痛。
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
描述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体现了孤独与思念。
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最后以嫦娥象征,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情感的寄托。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表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情感的孤独,传达出一种深刻的生命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太液”指的是哪个地方?
A. 西湖
B. 太液池
C. 汀洲
“千古恨,凭谁说”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愤怒
B. 无奈与遗憾
C. 快乐
诗人用“嫦娥”来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孤独与思念
C. 自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王清惠的《满江红》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但王清惠的词更多地渗透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叹,而李清照则在个人情感上更加细腻。
推荐书目:
以上是《满江红·太液芙蓉》的详细解析,涵盖了原文展示、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介绍、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作品对比以及参考资料等内容。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