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7:5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7:56:32
原文展示:
宿辉公精舍
作者: 温庭筠 〔唐代〕
禅房无外物,清话此宵同。
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
橡霜诸壑霁,杉火一炉空。
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
白话文翻译:
禅房里没有多余的物品,今晚我们在这里轻声交谈。
树林的色彩在水雾中,山涧的声音伴随着明月。
霜冻后的山谷清澈透明,杉木炉火在空中燃烧。
裹着粗布衣物,寒气更深,我的心灵已经明了通往觉悟的道路。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著称。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宿辉公精舍》创作于温庭筠隐居山林之际,反映了他在禅意中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争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与友人共处于禅房的情景,传达了深厚的哲理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禅房无外物”,表达了修行生活的简朴,外在物质的缺乏让人更能专注于内心的思考。接下来的“清话此宵同”,则显示了与友人共话的温馨与清净,体现出一种心灵的交融与和谐。
“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宁静自然的景象,树林、云雾、山涧的声音与明月交织在一起,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人间仙境。此时,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和谐。
“橡霜诸壑霁,杉火一炉空”则展现了冬日的寒冷与清澈,霜后的山谷显得格外明亮,杉木的炉火在寒冷的环境中显得温暖而空灵。最后一句“拥褐寒更彻,心知觉路通”则是诗人的感悟,深刻地揭示了在寒冷与苦难中,心灵通过感知自然而获得了觉悟,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通达。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蕴含了对生命的思考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展现了温庭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禅房无外物”指的是什么?
“林彩水烟里”描绘的是哪种自然景象?
诗的最后一句“心知觉路通”表达的是什么?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