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8:0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8:02:07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 苏轼
申韩本自圣,陋古不复稽。
巨君纵独欲,借经作岩崖。
遂令青衿子,珠璧人人怀。
凿齿井蛙耳,信谓天可弥。
大道久分裂,破碎日愈离。
我如终不言,谁悟角与羁。
吾琴岂得已,昭氏有成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贤和传统文化的思考。申韩二人本来是圣人,但由于对古代典籍的忽视,他们的智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应用。巨君虽有个人的追求,却是借助经典而构建了自己的高峰。因而,那些怀抱珠璧的青衿之子(知识分子)也终究难逃世俗的羁绊。井蛙的叫声犹如天际的呼唤,但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大道已然分裂,越发显得破碎和遥远。我如同沉默无言,谁能理解我的困惑与羁绊。我的琴声又怎能停息,昭氏(昭公)虽有成就,却也难逃失落。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以词、诗、文三绝而闻名,作品风格洒脱豪放,兼具豪情与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被贬之后所作,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思考和对当下局势的无奈。诗中对传统的敬仰与现实的困惑交织,表现出他内心的挣扎。
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蕴含了深沉的哲理和对古代文化的敬仰。诗中提到的申韩二人,虽然是古代的贤者,却因对古代典籍的忽视而未能完美地继承和发扬光大。诗的开头便设定了这样一个思考的框架,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探索。接下来,通过对巨君(可能是指统治者)的描绘,苏轼指出即使是追求卓越的人,也常常依赖于经典的积淀,强调了知识的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性。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井蛙”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常常处于视野狭隘的状态,无法真正领会大道理的深邃。这里不仅是对个体的警醒,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最后几句,苏轼以个人情感作结,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坚持,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他仍然无法遏止自己对音乐与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对现代世俗的批判,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青衿子”指的是:
“大道久分裂”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诗中“吾琴岂得已”的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