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陶杂诗十一首》

时间: 2025-05-12 08:02:07

诗句

申、韩本自圣,陋古不复稽。

巨君纵独欲,借经作岩崖。

遂令青衿子,珠璧人人怀。

凿齿井蛙耳,信谓天可弥。

大道久分裂,破碎日愈离。

我如终不言,谁悟角与羁。

吾琴岂得已,昭氏有成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8:02:07

原文展示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 苏轼

申韩本自圣,陋古不复稽。
巨君纵独欲,借经作岩崖。
遂令青衿子,珠璧人人怀。
凿齿井蛙耳,信谓天可弥。
大道久分裂,破碎日愈离。
我如终不言,谁悟角与羁。
吾琴岂得已,昭氏有成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贤和传统文化的思考。申韩二人本来是圣人,但由于对古代典籍的忽视,他们的智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应用。巨君虽有个人的追求,却是借助经典而构建了自己的高峰。因而,那些怀抱珠璧的青衿之子(知识分子)也终究难逃世俗的羁绊。井蛙的叫声犹如天际的呼唤,但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大道已然分裂,越发显得破碎和遥远。我如同沉默无言,谁能理解我的困惑与羁绊。我的琴声又怎能停息,昭氏(昭公)虽有成就,却也难逃失落。

注释

  • 申韩:指申培和韩愈,二位古代著名的文人。
  • 青衿子:指年轻的知识分子,青衿即是书生的象征。
  • 珠璧:比喻珍贵的知识或才华。
  • 凿齿井蛙:比喻井底之蛙,象征视野狭隘的人。
  • 大道:指理想的境界或大道理。
  • 角与羁:角指角落,羁指羁绊,暗指被困于世俗的状态。
  • 吾琴岂得已:表达无法停止的内心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以词、诗、文三绝而闻名,作品风格洒脱豪放,兼具豪情与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被贬之后所作,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思考和对当下局势的无奈。诗中对传统的敬仰与现实的困惑交织,表现出他内心的挣扎。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蕴含了深沉的哲理和对古代文化的敬仰。诗中提到的申韩二人,虽然是古代的贤者,却因对古代典籍的忽视而未能完美地继承和发扬光大。诗的开头便设定了这样一个思考的框架,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探索。接下来,通过对巨君(可能是指统治者)的描绘,苏轼指出即使是追求卓越的人,也常常依赖于经典的积淀,强调了知识的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性。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井蛙”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常常处于视野狭隘的状态,无法真正领会大道理的深邃。这里不仅是对个体的警醒,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最后几句,苏轼以个人情感作结,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坚持,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他仍然无法遏止自己对音乐与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申韩本自圣:申培和韩愈本是圣人,暗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厚。
  2. 陋古不复稽:对古代的知识和文化没有好好研究,令人担忧。
  3. 巨君纵独欲:即使是伟大的统治者,也常常有个人的私欲。
  4. 借经作岩崖:统治者依赖经典来建立自己的地位。
  5. 遂令青衿子:因此年轻的学者们也只能追随这一流俗。
  6. 珠璧人人怀:人们都渴望名利和地位。
  7. 凿齿井蛙耳:井底之蛙的叫声虽小,却是对理想的呼唤。
  8. 信谓天可弥:他们以为能触及天空,实则难以实现。
  9. 大道久分裂:理想的道路早已分裂,难以复归。
  10. 破碎日愈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裂越来越明显。
  11. 我如终不言:我虽然沉默,但内心依旧有话要说。
  12. 谁悟角与羁:谁能理解我内心的困惑与羁绊。
  13. 吾琴岂得已:我的琴声难以停息,象征着内心的追求。
  14. 昭氏有成亏:即使是有成就的人,也难免有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井蛙”比喻视野狭隘的人,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中存在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式,例如“青衿子”和“珠璧人人怀”。
  • 拟人:将琴声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挣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对现代世俗的批判,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申韩:代表古代智慧的象征。
  • 青衿子:象征年轻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
  • 珠璧:比喻珍贵的知识和才华。
  • 井蛙:象征视野狭隘的人的无知与局限。
  • :象征内心的追求与艺术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衿子”指的是:

    • A. 年轻的知识分子
    • B. 统治者
    • C. 古代圣人
    • D. 井底之蛙
  2. “大道久分裂”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理想与现实的分裂
    • B. 统治者的私欲
    • C. 学者的追求
    • D. 音乐的美好
  3. 诗中“吾琴岂得已”的意思是:

    • A. 我无法停止对音乐的追求
    • B. 我不想谈论音乐
    • C. 我已厌倦音乐
    • D. 我的音乐不再有价值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两首诗都涉及自然与理想的关系,但苏轼的诗更多地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解析》

相关查询

蓦山溪·楼横北固 蓦山溪 夜月移饮桥上 蓦山溪•重九集桃叶渡口酒楼,越翌日闻曹纕蘅讣 蓦山溪 衡阳夜宴,喜逢徐幼穆 蓦山溪 北书至,有感,却寄 蓦山溪 蓦山溪 示门人 蓦山溪•冬柳 蓦山溪 蓦山溪·素苞淡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俞的词语有哪些 以丰补歉 庸耳俗目 绅民 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刀字旁的字 开布 先字旁的字 星宇 鼓字旁的字 四海飘零 民穷财尽 白日作梦 谨备 三框儿的字 档册 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