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4:38
曾几何时屡乞晴,炉烟未断已收声。
天於老子亦多可,国有丰年方太平。
风土不堪人佩犊,月明无复夜啼鼪。
及今便可归田去,牛背斜阳一笛横。
曾几何时,我屡次祈求天晴,炉烟未断时,已听不见声响。
老天对我也有不少恩惠,国家丰收的年份方能安定太平。
风土如此,百姓难以忍受,月明之夜不再有鼪鼠啼叫。
如今终于可以回到田间,坐在牛背上,夕阳西斜,悠然吹笛。
方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风格清新自然。其诗作常蕴含哲理,反映社会现实。
《祷晴》创作于宋代,时值农业社会,天候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晴天的渴望,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追求。
《祷晴》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对天气的祈求,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关注。开头两句“曾几何时屡乞晴,炉烟未断已收声”,通过“乞晴”这种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晴天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无奈。炉烟未断象征着持续的生活状态,但同时也暗示着生活的压力。
接下来的“天於老子亦多可,国有丰年方太平”,则引入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表达了天时与人事的相互影响。丰收的年份不仅是农民的希望,也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此句在表达对天气的期待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安宁的渴望。
而“风土不堪人佩犊,月明无复夜啼鼪”,则描绘了农村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农民在不安定的环境中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宁静夜晚的向往。最后一句“及今便可归田去,牛背斜阳一笛横”,让人感受到一种归乡的愉悦,牛背上的悠然生活令人向往,既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是对自然的归属感。
整首诗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同时呈现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哲思与情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安定太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这些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祷晴》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乞晴”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牛背”象征什么?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