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菩萨蛮》

时间: 2025-05-12 05:38:43

诗句

和风暖日西郊路。

游人又踏青山去。

何处碧云衫。

映溪才两三。

疏松分翠黛。

故作羞春态。

回首杏烟消。

月明归渡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5:38:43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程垓
和风暖日西郊路。
游人又踏青山去。
何处碧云衫。
映溪才两三。
疏松分翠黛。
故作羞春态。
回首杏烟消。
月明归渡桥。

白话文翻译

在温暖的春风和阳光下,西郊的小路显得格外迷人。游人们又一次踏上了青山之旅。哪儿能见到那穿着碧色云衫的人呢?她在溪边轻轻映衬,才两三人而已。疏松的松树分开翠绿的山峦,故意显得娇羞,仿佛在掩饰春意的热烈。回头望去,杏花烟雾已经消散,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归家的渡桥。

注释

  • 菩萨蛮:词牌名,属于一种古典词曲的形式。
  • 暖日:春天的阳光温暖。
  • 碧云衫:绿色的衣裳,形容女子的衣着。
  • 映溪:在溪水中映照,指女子在溪边的情景。
  • 疏松:形容松树稀疏的样子。
  • 羞春态:娇羞的春天的姿态。
  • 杏烟:杏花的烟雾,形容杏花的飘散。
  • 渡桥:过河的桥,指归家的方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垓,字景初,号子云,生活于宋代,著名词人。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的风光,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程垓的词作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首《菩萨蛮》写于春日,正值游春赏花的季节,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青春和爱情的憧憬。

诗歌鉴赏

《菩萨蛮》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春日的温暖与人们游玩的快乐。开篇“和风暖日西郊路”就营造出春日的惬意,西郊的小路成为游人们踏青的好去处。接着,诗人用“何处碧云衫”一问,勾勒出女子的身影,增添了一种柔美的气息。接下来的“疏松分翠黛”,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清新而恬静的生活状态。

最后,诗中“回首杏烟消,月明归渡桥”一句,既有对春日美景的留恋,又蕴含着一种淡淡的伤感。诗人在月光下归家,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易逝,使得整首词不仅仅是一幅春日的画面,更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和风暖日西郊路:描绘了一个温暖的春日,给人以舒适的感受。
  • 游人又踏青山去:人们在春日游玩,享受大自然。
  • 何处碧云衫:引出对女子的思念,渴望看到她的身影。
  • 映溪才两三:女子在溪边,给整个画面增添了生动感。
  • 疏松分翠黛:形象地描绘了松树与青山的构图。
  • 故作羞春态:女子的娇羞姿态,暗示着春天的美丽。
  • 回首杏烟消:回忆已逝的春光,带有怀旧的情感。
  • 月明归渡桥:在月光下回家,象征着对过去的珍惜与思考。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式,如“故作羞春态”将女子的姿态拟人化,增添了情感的细腻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与爱情的珍惜,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
  • 女子:代表着美好与爱的向往。
  • 溪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和生活的清新。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菩萨蛮》由哪个朝代的诗人创作?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碧云衫”指的是什么? a) 男子衣服
    b) 女子衣服
    c) 自然风景
    d) 青山

  3. 诗中“回首杏烟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伤感
    c) 愤怒
    d) 疲惫

答案

  1. b) 宋代
  2. b) 女子衣服
  3. b) 伤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程垓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春日的美丽与情感,但李清照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程垓则更关注自然景色与人们的互动,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入门》

相关查询

山寺 积草岭(同谷县界) 最能行 白小 渡江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適) 高楠 溪涨 魏将军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逡缩 相去咫尺 瓦字旁的字 皇畿 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葵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竖心旁的字 沉滓泛起 鼠字旁的字 草字头的字 急如星火 音字旁的字 包含碑的词语有哪些 不看金面看佛面 称贤荐能 旧营生 剽急 穷家富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