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3:04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惟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在灯火通明的三更时分,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伴随着我与古琴、诗书为伴。我唯独担心自己脚力不够,未必能够深入圣门(指道理或学问的深处)。不要嘲笑那高高在上的云端树,起初就像涧底的针一样微小(形容起初的渺小与艰难)。不应该因为仅凭一张功名,就耗尽了自己半生的心血。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诗人,因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物,兼具哲理,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
本诗写于杨万里晚年,他常常在雨天夜晚独自读书,感受到求知的艰辛与对学问深邃的渴望。此时的他,已历经世事,愈发感慨于人生的追求与学问的深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在追求学问与人生理想过程中的困惑和无奈。开篇的“灯火三更雨”,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沉静的氛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时的思索。接着,作者自我反省,感到脚力软弱,似乎对自己在学问上的追求感到无力与焦虑。
“云端树”与“涧底针”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高远理想与艰难起步之间的差距,表达出一种对理想渴望的同时,也意识到起步的艰辛与困难。这种情感在最后两句中达到高潮,作者质疑将人生的努力仅仅寄托于一纸功名,反映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杨万里对个人追求的反思,也折射出对当时社会中科举制度的批判。诗中情感真挚,意象鲜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学问追求的渴望、对自己能力的反思,以及对世俗功名的质疑,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灯火三更雨”中描绘的环境是什么?
A. 白天的晴天
B. 夜深的雨天
C. 晨曦的雾气
答案:B
“云端树”与“涧底针”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形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B. 描述自然景物
C. 强调个人能力
答案:A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质疑?
A. 自然现象
B. 个人能力
C. 世俗功名
答案:C
杨万里的《题刘朝英进斋》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感慨,但杨万里更注重于对学问深度的思考,而陆游则更多地反映了对时局的无奈与个人理想的坚持。
以上内容是对《题刘朝英进斋》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