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楚国史》

时间: 2025-05-11 17:32:44

诗句

六国商於恨最多,良弓休绾剑休磨。

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张仪欲奈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7:32:44

原文展示:

楚国史 六国商於恨最多,良弓休绾剑休磨。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张仪欲奈何。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六国中,楚国对商於的恨意最为深重,好的弓箭不再使用,宝剑也不再磨砺。君王不剪除那些如簧般巧舌如簧的人,即使再次得到张仪这样的谋士,又能如何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商於:指商鞅和於陵,两人都是秦国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对楚国造成了重大影响。
  • 绾:系,这里指收藏。
  • 如簧舌:形容说话巧妙、能言善辩。
  •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为秦国效力,多次出使楚国,对楚国政治有重大影响。

典故解析:

  • 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以巧言善辩著称,曾多次出使楚国,利用外交手段削弱楚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涉及历史和政治,风格沉郁,善于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对时政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楚国历史的回顾,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特别是对那些能言善辩但心怀不轨之人的警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楚国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忧虑。诗中“六国商於恨最多”一句,直接点出了楚国对商鞅和於陵的深重恨意,这两位秦国的改革家对楚国造成了重大影响。接着,“良弓休绾剑休磨”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楚国的衰落,好的弓箭不再使用,宝剑也不再磨砺,象征着楚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的衰退。最后两句“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张仪欲奈何”,则是对当时君王的批评,指出君王未能剪除那些如簧般巧舌如簧的人,即使再次得到张仪这样的谋士,也难以挽回局势。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深刻揭示了作者对时政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六国商於恨最多”,直接点出了楚国对商鞅和於陵的深重恨意,这两位秦国的改革家对楚国造成了重大影响。
  • 第二句“良弓休绾剑休磨”,形象地描绘了楚国的衰落,好的弓箭不再使用,宝剑也不再磨砺,象征着楚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的衰退。
  • 第三句“君王不剪如簧舌”,批评君王未能剪除那些如簧般巧舌如簧的人,暗示这些人的存在对国家造成了危害。
  • 第四句“再得张仪欲奈何”,指出即使再次得到张仪这样的谋士,也难以挽回局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簧舌”比喻说话巧妙、能言善辩的人。
  • 象征:“良弓休绾剑休磨”象征楚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的衰退。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楚国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忧虑,特别是对那些能言善辩但心怀不轨之人的警惕,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商於:象征秦国的改革和对楚国的影响。
  • 良弓、剑:象征楚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 如簧舌:象征能言善辩但心怀不轨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商於”指的是谁? A. 商鞅和於陵 B. 商鞅和於陵的儿子 C. 商鞅和於陵的弟子 D. 商鞅和於陵的同僚

  2. 诗中的“如簧舌”比喻什么? A. 说话巧妙、能言善辩的人 B. 说话笨拙、不善言辞的人 C. 说话直接、不加修饰的人 D. 说话含糊、不明确的人

  3. 诗中的“良弓休绾剑休磨”象征什么? A. 楚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的衰退 B. 楚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的增强 C. 楚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的稳定 D. 楚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的混乱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战国策》中的张仪故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张仪的外交策略和对楚国的影响。
  • 《史记》中的楚国历史,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楚国的兴衰历程。

诗词对比:

  • 与《楚辞》中的作品对比,可以发现《楚辞》更多表达的是个人情感和对理想的追求,而徐夤的这首诗则更多关注国家政治和历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战国策》
  • 《史记》
  • 《楚辞》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僧往台岳 杭州送萧宝校书 上宣州沈大夫 宿陈处士书斋 泛溪 题仙游寺 雪夜与真上人宿韩协律宅 发凤翔后涂中怀田少府 上江州李史君 送韦校书佐灵州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柿的词语有哪些 千人所指 束手无计 艳紫妖红 占着茅坑不拉屎 折文旁的字 还其本来面目 虫字旁的字 半丝半缕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业字旁的字 血字旁的字 絶样 示字旁的字 吸川 饭辙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