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18:58
寄刘方平
作者: 皇甫冉 〔唐代〕
十年不出蹊林中,一朝结束甘从戎。
严子持竿心寂历,寥落荒篱遮旧宅。
终日碧湍声自喧,暮秋黄菊花谁摘。
每望南峰如对君,昨来不见多黄云。
石径幽人何所在,玉泉疏钟时独闻。
与君从来同语默,岂是悠悠但相识。
天畔三秋空复情,袖中一字无由得。
世人易合复易离,故交弃置求新知。
叹息青青长不改,岁寒霜雪贞松枝。
在这十年中我一直待在山林里,今天终于决定参军。
严子持竿,心中寂寞,只有荒凉的篱笆遮住了旧宅。
整天碧绿的溪水声不绝于耳,秋天的黄菊花又有谁来采摘?
每次望向南峰仿佛就是在对你倾诉,昨天来时却没见到黄云。
石径幽静的人儿在哪里呢?玉泉的钟声在此时独自响起。
我与你从来都是心意相通,岂止是平淡无奇的相识?
在天边的秋天里,空虚的思绪再无所寄托,口中一字也无从说出。
世人容易聚合又容易分离,故交被抛弃去寻求新知。
我叹息着,青松虽长青不改,岁寒中的霜雪却依旧在。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字子华,以诗歌和文才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动荡的年代,诗人面对国事,心中感慨万千,写下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流转的感慨,反映了士人对故土和友情的珍视。
《寄刘方平》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佳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故友的思念。前两联通过“十年不出”和“甘从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在隐居与从军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暗示着他对人生选择的深思熟虑。接下来的几句更是通过“碧湍声自喧”和“黄菊花谁摘”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往日时光的怀念。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南峰、石径和玉泉等意象,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尤其是“与君从来同语默”一句,凸显了友情的深厚与默契。最后,诗人以“世人易合复易离”的感叹,表达了对人情冷暖的无奈与感伤。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同时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传递出珍视友情与坚贞不屈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黄菊”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孤独与思念
C. 战争的残酷
D. 友情的温暖
“世人易合复易离”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友情的珍视
B. 对人生选择的迷茫
C. 对人情冷暖的无奈
D.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中“十年不出”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A. 参军
B. 隐居
C. 旅行
D. 读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寄刘方平》这首诗的深意、背景及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