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1:4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1:46:49
《化城阁》
作者:王安石 〔宋代〕
曾宫凭风回,两岸闻锺声。
百里见秋毫,构云有高营。
化城若化出,仰攀日月行。
像视大江奔,众山遥相迎。
大江蟠镶根,旋流自成浪。
却略罗翠屏,秀色各异状。
楞伽海中山,迥出霄汉上。
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回自。
惜哉不得往,侧坐渺难望。
拥掩难恕宥,意欲铲叠嶂。
登临独无语,一望一怊怅。
忽忆少年时,孤屿坐题诗。
空怀焉能果,唯有故人知。
这首诗描绘了在化城阁上凭栏远眺的景象。风轻轻拂过,耳边传来两岸的钟声。百里之遥,秋天的细微之处都能看得见,云层中高耸着营帐。化城仿佛是从大地中显现出来,仰望着日月的运行。大江奔流,远处众山迎接着它。大江如同蟠龙般缠绕着根基,旋转的水流自成波浪。翠绿的山屏轻轻掩映,秀丽的景色各有千秋。楞伽海中的山峰,直插云霄。山中有个不死的庭院,传说中天龙也回归于此。可惜我无法前往,只能侧坐,难以远望。心中难以释怀,想要铲除层层山峦。登高望远却无言,只能一望而生怅惘。忽然想起少年时光,曾在孤岛上题诗。如今空有怀念,却无法实现,唯有旧友能知晓我的心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致力于政治改革,推动社会进步。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内容丰富,常常表现出对时局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化城阁》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巅峰。诗中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他在政治与个人生活中的矛盾与挣扎。
《化城阁》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慨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开篇便以“曾宫凭风回”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境地,诗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高远的视野与深邃的思考。王安石通过对秋毫、云营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他对世界细微之处的敏感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随着诗情的推进,化城的意象逐渐清晰,它不仅是一个理想的象征,也是对人生追求的隐喻。诗人在描绘大江奔流、山峦相迎的宏大场景时,内心却充满了无奈与惆怅,反映出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体会。最后,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与对友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的情感高潮。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
整首诗围绕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失落的主题展开,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化城阁》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化城”可以理解为:
诗中的“天龙尽回自”表达了什么情感?
与王安石的《化城阁》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但李白的风格更为奔放,而王安石则更显沉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