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踏莎行·枝绿初匀》

时间: 2025-04-26 20:35:02

诗句

枝绿初匀,萼红犹浅。

化工妆点年华晚。

暗香疏影水亭边,黄昏月下依稀见。

十二危楼,谁人倚遍。

只愁羌笛声幽怨。

少留情意待春来,东君准拟长拘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35:02

原文展示:

枝绿初匀,萼红犹浅。化工妆点年华晚。暗香疏影水亭边,黄昏月下依稀见。十二危楼,谁人倚遍。只愁羌笛声幽怨。少留情意待春来,东君准拟长拘管。

白话文翻译:

初春时节,枝叶刚刚变绿,花蕾仍显得稚嫩。大自然用心妆点着这晚来的春天。水亭边,暗香扑鼻,影子稀疏,黄昏的月光下隐约可见。那高耸的楼阁,谁又能在此依靠看遍呢?只愁羌笛声声幽怨。盼望春天来临,东风能否长久地留住这份情意?

注释:

  • 枝绿初匀:树枝的绿色刚刚变得均匀,指春天的来临。
  • 萼红犹浅:花的托叶(萼)虽已红,但颜色仍然很浅,意味着花朵尚未完全盛开。
  • 化工妆点:自然的力量如同工匠一般,精心装点着晚来的年华。
  • 暗香疏影:指花香隐约可闻,花影稀疏。
  • 黄昏月下:黄昏时分,月光下的景象。
  • 十二危楼:高耸的楼阁,古代常用来指代高楼大厦。
  • 羌笛声幽怨:羌笛传出的音调忧伤而低沉。
  • 东君:春神,古代传说中的春天之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诗的作者为佚名,创作于宋代。宋代诗词盛行,尤其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为主流,诗人们常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春天的黄昏时分所作,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及对逝去年华的感慨。诗中透出一丝幽怨和思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踏莎行·枝绿初匀》以春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及其带来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枝绿初匀”便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鲜嫩的绿意和将要绽放的花朵,象征着新的生命与希望。然而,紧接着的“萼红犹浅”则暗示了这份美好尚未完全实现,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描绘春天的同时,似乎也在感伤时间的流逝,年华已晚,然而自然的美丽却依旧顽强地存在着。

在“暗香疏影水亭边,黄昏月下依稀见”中,诗人通过感官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月光和水影交映,暗香浮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黄昏图。这里的“黄昏”不仅是时间的象征,也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带着一丝哀愁。

接下来的“十二危楼,谁人倚遍”则引发了对过往的思考,楼阁的高耸与孤寂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最后两句“只愁羌笛声幽怨,少留情意待春来”更是点明了情感的寄托,羌笛的声音带来幽怨,隐喻着对过去感情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词在抒情上细腻,意象丰富,表现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情感的留恋,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枝绿初匀”:描绘春天的生机,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第二句“萼红犹浅”:暗示春天的花尚未完全绽放,寓意着美好事物的未竟。
  • 第三句“化工妆点年华晚”:强调自然之美与时间的流逝,生动形象。
  • 第四句“暗香疏影水亭边”: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春天的气息,水亭增添了诗意。
  • 第五句“黄昏月下依稀见”:黄昏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柔和而迷幻的氛围。
  • 第六句“十二危楼,谁人倚遍”:表现出一种孤独感,反思过往。
  • 第七句“只愁羌笛声幽怨”:羌笛的声音带来情感的共鸣,传递出对过往的思念。
  • 第八句“少留情意待春来”:强调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未来情感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化工妆点”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的美。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增强了表达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词在用词上讲究对仗,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形成了生动的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代表生命与希望,象征着新生。
  • 枝叶:象征着生命的蓬勃。
  • 羌笛:代表了思念与忧伤的情感。
  • 水亭: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枝绿初匀”表达了什么季节的特征?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羌笛声”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3. 诗中“黄昏月下”所描绘的意境是?

    • A. 热闹
    • B. 宁静
    • C. 喧嚣
    • D. 灿烂

答案:

  1. C. 春天
  2. B. 忧伤
  3.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踏莎行·枝绿初匀》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上均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但前者侧重自然风光的描绘,后者则更加注重内心的情感波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

相关查询

东居 四 东居 三 东居 二 东居 一 束装归省,道出泗土,会故友张君云雷亦归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 题《拜伦集》 题《担当山水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走字旁的字 止舍 彪耀 倾己 式遏之功 车在马前 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炊骨爨骸 览究 于心无愧 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又字旁的字 户字头的字 齊字旁的字 易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乙字旁的字 拾音器 喜容可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