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5:1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5:12:09
减字木兰花·送别
作者:苏轼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
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
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这首词描绘了在天台山旧路上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刘郎的惋惜和不舍。虽然刘郎年纪尚轻,仍然怀念那美好的仙乡,期盼再次相聚,但又担心因为时间流逝而再也见不到如今劝酒的朋友,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无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柔和,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减字木兰花·送别》写于苏轼与友人分别的场景,体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感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之间的聚散常伴随着诗酒相依,表达深厚的情感。
苏轼的这首《减字木兰花·送别》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情感打动读者。整个词作从开头的“天台旧路”引入,描绘了一个熟悉的场景,立刻为离别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接着,提到“应恨刘郎来又去”,不仅表达了对刘郎的惋惜,也突显了人生旅途中朋友的短暂相聚。词中有着浓厚的酒文化,酒不仅是送别的媒介,也是情感的寄托,频倾的别酒更是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
“忍听阳关第四声”一句,借用古代离别歌曲的意象,传达出离愁别绪让人难以忍受的情感。接下来的“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则展现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尽管现实让人无奈,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坚定。然而最后一句“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道出了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仿佛在提醒自己,珍惜当下的相聚。
整首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首诗传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的哲理。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阳关第四声”中的“阳关”指的是什么?
词中提到的“仙乡”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