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景申秋八首 其三》

时间: 2025-05-11 03:10:47

诗句

嗢嗢檐霤凝,丁丁窗雨繁。

枕倾筒簟滑,幔飐案灯翻。

唤魇儿难觉,吟诗婢苦烦。

强眠终不著,闲卧暗消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3:10:47

原文展示:

嗢嗢檐霤凝,丁丁窗雨繁。
枕倾筒簟滑,幔飐案灯翻。
唤魇儿难觉,吟诗婢苦烦。
强眠终不著,闲卧暗消魂。

白话文翻译:

屋檐的水滴声细细入耳,窗外的雨声却是急促繁密。
枕头倾斜,竹席滑腻,窗帘随风飘动,灯光也随之摇晃。
想要唤醒梦中人却难以入睡,吟诵诗句的侍女也显得烦恼。
强忍睡意却始终无法入眠,闲躺在床上暗自消磨了灵魂。

注释:

字词注释:

  1. 嗢嗢:形容细微的声音。
  2. :水滴声,指雨水在屋檐上滴落的声音。
  3. 丁丁:形容雨声,像是敲击声。
  4. 筒簟:指竹席,因其光滑而易滑动。
  5. :指窗帘、帷幔。
  6. 唤魇儿:意指唤醒梦中的人或梦魇。
  7. 吟诗婢:指吟诵诗句的侍女。
  8. 强眠:强迫自己入睡。
  9. 闲卧:闲散地躺着。

典故解析:
诗中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的是诗人夜晚无法安睡的情境,反映出孤独和思绪纷杂的心理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他的诗风清新,内容多涉及社会生活、个人情感,深受当时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稹的晚年,可能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孤独感。唐代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而此诗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深沉的寂寞与无奈。

诗歌鉴赏:

《景申秋八首 其三》通过细腻的声音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与失眠。开头的“嗢嗢檐霤凝,丁丁窗雨繁”一句,以声音的细腻和急促构成了夜晚的氛围,雨声和水滴声交织,仿佛是在诉说着诗人的烦忧。接下来的“枕倾筒簟滑,幔飐案灯翻”则通过对床上环境的描写,反映出诗人难以入睡的状态,竹席滑腻,灯光摇曳,无不透出这份无奈。

“唤魇儿难觉,吟诗婢苦烦”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陪伴的渴望。即便是希望唤醒梦中的人,也难以实现,而侍女的吟诗似乎也无法缓解诗人的烦恼。最后一句“强眠终不著,闲卧暗消魂”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即使强迫自己入睡,却始终无法沉沉入梦,反而在无形中消磨了灵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和情感的传达,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秋夜孤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内心的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嗢嗢檐霤凝:描绘了雨水在屋檐上滴落时发出的细微声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丁丁窗雨繁:窗外雨声急促,给人一种紧迫感,与“嗢嗢”形成对比,反映出外部的喧嚣与内部的寂静。
  3. 枕倾筒簟滑:枕头滑动,竹席因潮湿而显得光滑,暗示着诗人辗转反侧的苦恼。
  4. 幔飐案灯翻:窗帘随着风飘动,桌上灯光也随之摇晃,营造出一种不安定的氛围。
  5. 唤魇儿难觉:意指想要唤醒梦中的人,却发现对方沉沉入梦,反映出孤独。
  6. 吟诗婢苦烦:诗人身边的侍女因为他的烦躁而显得苦恼,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绪。
  7. 强眠终不著:即使拼命想要入睡,最终仍旧无法如愿,表现了失眠的痛苦。
  8. 闲卧暗消魂:无所事事地躺着,内心的焦虑与无奈逐渐消磨了灵魂。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雨声和灯光赋予了生命,使得环境显得更加生动。
  • 对仗:如“嗢嗢”与“丁丁”,形成声音上的呼应。
  • 意象:如“檐霤”、“窗雨”、“筒簟”,通过具体的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夜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檐霤:象征着秋天的雨水,带来静谧的氛围。
  2. 窗雨:外部环境的描写,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3. 竹席:营造出家庭的温馨,却因滑腻而引发失眠的困扰。
  4. :象征着隔绝与联系,诗人与外界的隔阂。
  5. :象征着希望与光明,却在此时变得摇曳不定,暗示内心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嗢嗢”形容的是哪种声音?
    A. 大雨声
    B. 细雨声
    C. 风声
    D. 雷声

  2. 诗人为什么难以入睡?
    A. 害怕噩梦
    B. 身体不适
    C. 心中烦恼
    D. 外面有噪音

  3. “唤魇儿难觉”中,诗人希望唤醒的是?
    A. 侍女
    B. 梦中的人
    C. 自己
    D. 家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夜雨寄北》:同样描绘秋夜的情感与孤独。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思念和孤独。

诗词对比:

  • 在元稹的《景申秋八首 其三》中,重在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而白居易的《夜雨寄北》则更强调人物情感的流露与思念之情。两者都展现出秋夜的孤独,但角度与情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集》
  • 《唐代文学研究》

以上内容为《景申秋八首 其三》的详细解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相关查询

声声慢 菖蒲 声声慢 雨 声声慢 其二 秋声仿竹山 声声慢五首 其五 声声慢五首 其三 声声慢五首 其二 声声慢 雨窗无寐,别绪盈怀,慢倚此解,并寄都门 声声慢 春淮晚步 声声慢 立秋日同诸生过城南荒园,予三十年前与碧琴栖息于此 声声慢 题叔问戊戌沽上词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王字旁的字 落脚 放瘀 屮字旁的字 隶字旁的字 同甘共苦 麥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雕结尾的成语 上根大器 包含府的成语 放开头的成语 动中肯綮 超神入化 殳字旁的字 毁瓦画墁 无依无靠 珍池 灵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