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6:1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6:10:21
客从远方至,遗我书一编。
览旧眼全痛,诵新神顿还。
初披愁欲尽,久翫翳不妍。
情知无住处,闵免复竟篇。
庶几槁滓中,或沥腴一涓。
终然寂无获,所获倦且昏。
倦甚得佳睡,犹胜不得眠。
有位客人从远方而来,给我留下了一本书。
翻看旧书时,眼睛感到非常痛苦;诵读新书时,精神却瞬间恢复。
刚开始阅读时,忧愁似乎要消散,但久看后,却又感到意趣不再。
我知道自己无处可去,感叹再也无法读完这篇文章。
但愿在这枯燥的书籍中,能渗出一滴浓厚的汁液。
最终,依然一无所获,所获得的只是疲倦与昏沉。
即使极度疲倦,能够安然入睡,也比无眠要好得多。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溪,南宋著名诗人、词人,生于江西。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关注人情世态。杨万里在诗歌中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观书》创作于杨万里晚年,诗中表达了对书籍的复杂感情。书籍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愉悦,还有眼睛的疲惫与精神的倦怠。时代背景下,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重要,但杨万里感受到的却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无奈与孤独。
《观书》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感悟与反思。开篇以“客从远方至”引入,显示出书籍作为外来知识的象征,带来的是一种期待与新鲜。接着,诗人通过“旧眼全痛”的描绘,揭示了长时间阅读给人带来的身体疲惫与心理负担。尤其是“诵新神顿还”一句,展现了新知识给人带来的精神滋养,但这种滋养是短暂的,久而久之又会感到“翳不妍”的失落。
诗中“情知无住处”的反思尤为深刻,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与无奈,仿佛无论如何努力,最终也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在艰难的阅读中,诗人希望能从“槁滓中”找到一丝滋养,然而最终的“倦且昏”则是对阅读疲劳的真实写照。结尾“倦甚得佳睡”的隐喻,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透露出一种对安宁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反映了读书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与对心灵宁静的渴求。
《观书》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知识与心灵的关系,反映了人在追求知识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疲惫。诗人通过对阅读的感受,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渴望,最终希望能从知识中找到心灵的安慰。
《观书》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倦甚得佳睡”,意思是什么?
诗中“情知无住处”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