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17:4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17:45:05
原文展示:
题沅陵县治廓轩 赵蕃 〔宋代〕
昔我过此屋,四壁蔽莫窥。 屋外何所有,榛草连污池。 今我重来过,壁去檐竹垂。 榛草既除屏,洿池出涟漪。 檐前复何有,江上山参差。 山穷望不穷,所恨眼力遗。 主人要命名,名汎境不随。 昔闇今则廓,曰廓咸谓宜。 慨兹一室尔,系在治不治。 除昏与致明,可不念已为。 游焉且息焉,舍斯复何斯。 岂惟君是规,我亦因得师。
白话文翻译:
从前我经过这间屋子,四周墙壁遮挡得无法窥视。 屋外有什么呢,只有杂草和污浊的池塘相连。 现在我再次经过,墙壁已去,屋檐下垂着竹子。 杂草已被清除,池塘泛起涟漪。 屋檐前又有什么呢,江边的山峦参差不齐。 山峦尽头望不到尽头,只恨视力有限。 主人要给这个地方命名,名字要与环境相符。 从前昏暗,现在明亮,称之为“廓”大家都觉得合适。 感慨这间屋子,关键在于治理与否。 除去昏暗,带来光明,怎能不思考自己所为。 在这里游玩且休息,舍弃这里又去哪里。 不仅仅是君主的规范,我也因此得到教诲。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是他在沅陵县治廓轩的所见所感,通过对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对治理和变化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重游沅陵县治廓轩时所作。他通过对比昔日的昏暗和今日的明亮,感慨治理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教诲。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沅陵县治廓轩前后变化的描述,展现了治理带来的积极影响。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了昔日的昏暗和杂乱,再展现今日的明亮和整洁。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治理成果的体现。诗中的“除昏与致明”一句,既是对治理成果的赞美,也是对治理理念的肯定。最后,诗人通过“岂惟君是规,我亦因得师”表达了自己从这种变化中得到的启示和教诲,体现了诗人对治理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治理的重要性。通过对环境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治理成果的赞美和对治理理念的肯定。诗中的变化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治理成果的体现,体现了诗人对治理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描述的屋子前后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 墙壁和屋外环境 B. 屋檐和屋内环境 C. 墙壁和屋檐 D. 屋外环境和屋内环境
诗中“除昏与致明”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除去昏暗,带来光明 B. 除去光明,带来昏暗 C. 除去昏暗,带来昏暗 D. 除去光明,带来光明
诗中“岂惟君是规,我亦因得师”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不仅仅是君主的规范,我也因此得到教诲 B. 仅仅是君主的规范,我也因此得到教诲 C. 不仅仅是君主的规范,我也没有得到教诲 D. 仅仅是君主的规范,我也没有得到教诲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