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过溪亭》

时间: 2025-07-12 09:46:53

诗句

身轻步稳去忘归,四柱亭前野彴微。

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09:46:53

过溪亭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身轻步稳去忘归,四柱亭前野彴微。
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

白话文翻译:

我轻轻地走着,脚步稳健,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
在四柱的亭子前,野草微微摇曳。
突然领悟到过溪时的那一抹微笑,
水中的鸟儿因惊吓而纷纷落下了翠绿色的羽毛。

注释:

  • 身轻步稳:形容走路轻巧稳健。
  • 忘归:忘记了回家的路。
  • 四柱亭:指有四根柱子的亭子,常见于古代园林。
  • 野彴:野生的草木,象征自然的生机。
  • :领悟、明白。
  • 水禽:水边的鸟类。
  • 翠毛衣:翠绿色的羽毛,形容鸟儿美丽的羽毛。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观察和与自然的和谐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及书法艺术成就卓著,风格豪放洒脱,极具个性。

创作背景:
《过溪亭》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在闲暇时光中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诗中流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领悟。

诗歌鉴赏:

《过溪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内心感受的诗作。诗中,苏轼通过轻快的步伐和忘却归途的状态,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喜爱与向往。四柱亭前的野草轻轻摇曳,展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面。诗的后半部分,忽然领悟过溪的微笑,似乎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这里的“水禽惊落翠毛衣”不仅描绘了鸟儿因惊吓而飞落的场景,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身轻步稳去忘归:诗人在行走时感受到轻盈与稳健,心中无挂,似乎忘却了回家的事。
    • 四柱亭前野彴微:描绘在亭子前,野草微微摇曳的宁静场景。
    • 忽悟过溪还一笑:突然领悟到过溪的乐趣,心中不禁微笑。
    • 水禽惊落翠毛衣:水中的鸟儿因惊吓而落下美丽的羽毛,令人感受到自然的生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禽的羽毛与翠色作比,展现鸟儿的美丽。
    • 拟人:野草摇曳似乎在回应诗人的心情,赋予自然以生命感。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在自然中的愉悦与释然,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亭子:象征着人们与自然交流的空间。
  • 水禽:象征着自然的生动与活力。
  • 翠毛衣:象征着美丽与纯净,暗示自然的丰富多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轻步稳”指的是什么样的状态?
    A. 忙碌
    B. 从容
    C. 紧张

  2. “水禽惊落翠毛衣”中“翠毛衣”指的是什么?
    A. 绿色的草
    B. 绿色的羽毛
    C. 绿色的水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过溪亭》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东坡传》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望湘人 秋卜 望湘人 秋兰 望湘人 染指 望湘人 秋意 望湘人 悯湘 望湘人 望湘人 闻沈琛笙「重修龙溪县志」,作此志慰 望湘人 李冰若远贻宋词十九首、饮虹曲五种,赋此报谢并简卢冀野 望湘人 赠南水上 望湘人 寓楼微雪咏隔垣所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偏不党 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书同文,车同轨 迁延日月 资本周转 恶衣粝食 气字旁的字 包含谑的词语有哪些 首字旁的字 趙顉 喁噞 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两肋插刀 毛骨耸然 矢字旁的字 甘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论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