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2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22:39
游隐静山
梅尧臣 〔宋代〕
心存名山久,积岁未及游。
将过值风雨,路不通马牛。
丁壮四五人,篮轝时更休。
转谷逢烟火,下隰多田畴。
偃穟黄压亩,刈麻东盈丘。
始觉山门深,长松如腾虬。
直上百余尺,苍髯叶修修。
五峰迎人来,冷逼台殿秋。
石泉出云中,引入舍下流。
缘源至岩口,岩底鱼可钩。
天昏碧溪去,果熟青猿偷。
草树不尽识,自起诗人羞。
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
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
灵根采九节,试共野僧求。
逡巡能致之,衰疾无甚忧。
昔闻有释子,渡江用杯浮。
栖心向兹地,埋骨在林陬。
驳阴漏斜光,徒欲穷巅幽。
夜还南陵郭,几落猛虎喉。
我心中一直向往名山,但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机会游览。正要经过这里,却遇上风雨,路上连马牛都无法通行。只有四五个年轻人,篮子和轱辘时常停下来休息。转过山谷,偶然遇到烟火的气息,山下的田畴一片繁盛。稻子已经黄了,东边的丘陵上正在收割麻。开始意识到山门的深邃,松树像腾飞的虬龙。直上百余尺,苍翠的树叶修长而茂盛。五座山峰迎接着前来的人,寂冷的秋风逼近台殿。石泉从云中流出,引入我住处的水流。沿着泉水到达岩口,岩底还有鱼可钓。天色昏暗,碧溪流向远方,果子成熟,青猿在偷食。草木之间我难以辨识,唯有自愧诗人不如。涧水轻轻溅起,菖蒲茂密生长。菖蒲花已是晚期,菖蒲的嫩茎依然柔软。灵根采集九节,试图与野僧交流。踱步寻找能得到的东西,衰老和疾病并无太大忧虑。曾经听闻有位释子,渡江时用杯子漂浮而过。心灵栖息在这片土地,最终埋骨于林间。斜光透过树阴,想要穷尽这幽静之地。夜里返回南陵的郭外,几乎落入猛虎的口中。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梦得,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语言质朴,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游隐静山》写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经历了人世的纷扰与官场的复杂后,他愈发向往大自然的宁静与幽深。
梅尧臣的《游隐静山》是一首描绘自然与隐居生活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中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山川的壮美与人类的渺小。起笔即以“心存名山久,积岁未及游”引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与因种种原因未能尽兴游玩的遗憾。
接下来的描写通过对风雨和道路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艰难跋涉的现实。诗人在艰难的旅途中,偶然发现了人间烟火与田畴的生机,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随着诗句的展开,山门深邃、苍松挺立、石泉潺潺,展现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令人心神向往。
后半部分的描写更为细腻,青猿偷食、菖蒲生长,暗示了自然的繁盛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在自然中游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我的反省。整首诗在描写与抒情中交织,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探讨,深具哲理。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反映出一种追求宁静、独立于世的生活态度。
梅尧臣的《游隐静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梅尧臣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