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1:31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四周的战乱仍未平息,年老的我无法安宁。
子孙们都在战斗中阵亡,独自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扔掉拐杖走出门,同行的人都是辛酸的伴侣。
幸好我还有牙齿在,唯独为骨髓干枯而悲伤。
男子汉既然披上铠甲,长揖告别上官。
年老的妻子在路旁哭泣,寒冬中衣衫单薄。
谁知道这是真正的生死离别,更是让我心痛的寒冷。
这次出门必定不再归来,还听人劝我多吃点。
土门的墙壁坚固,杏园的道路也难以穿越。
局势与邺城下大为不同,纵然死去时也能宽慰。
人生有离合,难道能选择衰老的时刻。
回忆起年轻时光,归来时不禁长叹。
万国纷纷征戍,烽火遍布山岗。
尸体堆积草木都有腥味,流血的河流染成了红色。
何处才是乐土,怎敢再停留不前。
放弃蓬草的居所,心如刀割,肺肝俱碎。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以深刻的社会关怀、悲悯的情怀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著称,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亲历了安史之乱,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关注。
《垂老别》创作于战乱不断的时期,杜甫面临着国家的动乱和个人的衰老,心中充满了对家国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庭破碎、国家动荡的深切悲痛,以及对生死离别的沉重感受。
《垂老别》是一首充满了悲痛与沉重感的诗,展现了杜甫在国家动荡、个人衰老时的复杂情感。全诗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抒发了诗人对家庭、国家、个人命运的思考。诗的开篇便以“四郊未宁静”引入,直接点出战乱的背景,随之而来的“垂老不得安”则暗示了年老的无奈与对安宁的渴望。接下来,诗人提到“子孙阵亡尽”,以至于生命的意义在此刻变得无比苍白。
杜甫用“投杖出门去”展现了他虽老却依然不屈的意志,然而“同行为辛酸”又流露出对同伴命运的同情与无奈。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老妻的描绘,深化了情感的层次,突显了战争对家庭的摧残与影响。
全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命运的叹息,诗人凭借对“离合”的思考,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痛苦。最后几句以“弃绝蓬室居”结束,象征着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彻底告别,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绝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展现了杜甫深邃的思想与高超的艺术造诣。
整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衰老与国家的动乱,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与对家庭的深切怀念,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与人间的悲凉。诗中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展现了杜甫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关怀。
“子孙阵亡尽”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失落,也反映了国家的危机;而“弃绝蓬室居”则象征着对昔日安宁生活的绝望与抛弃,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历史反思意义。
诗中提到的“子孙阵亡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无所谓
B. 对家庭的失落和悲痛
C. 对国家的自豪
杜甫在诗中用“投杖出门”来象征什么?
A. 绝望
B. 勇敢面对生活
C. 无法行动
诗中“岁暮衣裳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
A. 生活的富裕
B. 战争带来的贫困与寒冷
C. 秋天的美丽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杜甫的《垂老别》更加沉重与沉思,李白的诗中充满豪情与乐观,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悲剧,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杜甫的生平与创作,以及唐代诗歌的整体风格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