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2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25:03
拖船鸟惊兽骇奔,追夫雷动云作屯。前日生辰使者去,贺正又出丹阳门。欲上未上军人马,似响不响县官喏。穷冬闸闭水不行,深夜火明山欲赭。尚书太尉传语来,夫船未足官须内。敌使三节能几耳,客载万舸何为哉。甘心事仇谁作俑,耻不自羞犹怂恿。古来秦祸不须胡,蒙恬斥外斯高宠。
拖船上鸟儿惊飞,野兽因而惊骇奔逃;追赶的夫子如雷声震动,云层像是聚集的军队。前几日生辰,送信的使者已离去,贺正又从丹阳门出发。想要上船却未能成功,似乎听见县官的召唤,却又无声无息。严冬水闸关闭,船只无法通行,深夜火光明亮,山色似乎要变得红润。尚书和太尉传来消息,船只不充足,官员必须在船内。敌人的使者三节帆船能有什么用?载着万艘船只的客人又能做些什么?心甘情愿事仇,谁来做这个牺牲品?羞耻之心不自觉,反而在怂恿。自古以来,秦国的祸乱不需要外族来插手,蒙恬斥责外侮,这是高官的宠遇。
曹彦约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和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此诗作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对外敌入侵的警惕和对内政的反思。
《陪使护客晚发京口》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拖船、鸟惊兽骇等图景,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不安定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动荡,也暗示了社会政局的动荡。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对使者出行的关注,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敌使的嘲讽以及对自我羞耻的反思,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质疑那些甘愿为仇敌服务的人的动机,强调了忠诚与耻辱的对立。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历史警示意义。
诗歌通过对国家危机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下局势的警惕,强调了忠诚与勇气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丹阳门”,它象征什么?
A. 出发地点
B. 战争地点
C. 贸易市场
D. 文化中心
“甘心事仇谁作俑”中的“作俑”意指什么?
A. 制作木俑
B. 成为牺牲品
C. 造谣生事
D. 参与战争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警惕?
A. 自然灾害
B. 外敌入侵
C. 内部纷争
D. 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