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6:14
习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
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
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
这首诗的意思是:
他年轻时就提出过奇特的计策,真是才华横溢;
作出的诗词在平乐馆流传,献上的歌声回响在柏梁杯中。
美好的文采在世间流传,英俊的才子却孤独地游荡在夜台。
埋在泥土中的美玉,谁能见到而不感到悲伤呢?
诗中提到的“平乐馆”和“柏梁杯”均为唐代文化的象征,代表着文人雅士的聚集与交流。“埋美玉”则常借用来比喻人才的被埋没,反映了古代对人才的渴求与惋惜。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著名的《资治通鉴》作者。他以治国理政和历史研究著称,风格严谨,常以诗文表达情感。
此诗作于司马光为友人挽歌之时,表达了对友人英才早逝的哀悼之情,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感和对文才的高度重视。
《至政王侍郎挽歌二首》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现了对逝者的追忆与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逝者年轻时的才华横溢,他在那样的年纪便已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文采。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即使是美玉埋藏于土中,世人也难以发现其光辉,暗示着优秀人才的陨落使得世间失去了光彩。整首诗感情真挚,字句精炼,既有对友人的悼念,也有对社会的反思。诗中的意象如“美玉”“夜台”,既描绘了逝者的形象,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中运用了比喻(“土中埋美玉”)、对仗(如“习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音乐感,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整首诗歌围绕对友人英才早逝的惋惜,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表达了对文人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读者在欣赏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深刻的社会哲理。
诗中提到的“平乐馆”是指什么?
A. 酒馆
B. 文人聚会场所
C. 战争遗址
D. 学校
“土中埋美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人才被埋没
C. 生活的琐碎
D. 自然的美丽
诗人对逝者的态度是?
A. 冷漠
B. 愤怒
C. 惋惜与怀念
D.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