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桂隐纪咏·高寒堂》

时间: 2025-07-27 14:41:12

诗句

下瞰东邻寺,钟声殷两山。

贪吟尝忍冷,薄夜不知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4:41:12

原文展示:

桂隐纪咏·高寒堂
作者: 张镃 〔宋代〕

下瞰东邻寺,钟声殷两山。
贪吟尝忍冷,薄夜不知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从高处俯瞰东边的寺庙,听到钟声在两座山间回荡。虽然天气寒冷,我仍贪恋吟咏,直到薄夜来临都不愿意回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下瞰:向下看,俯视。
  • 东邻寺:指的是东边的寺庙。
  • 钟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
  • :形容声音洪亮而清晰。
  • 贪吟:贪恋吟唱。
  • :试图,尝试。
  • 忍冷:忍受寒冷。
  • 薄夜:夜色渐浓的时刻。
  • 不知还:未意识到要回去。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描写的意境和情感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境密切相关,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约1050-1110),字子固,号坚斋,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喜爱山水游历,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气韵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张镃在高寒堂时,表达了他在冷夜中创作的情景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孤独寂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情感。诗人站在高寒堂上,俯视着东边的寺庙,钟声悠扬,响彻两座山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诗中的“贪吟尝忍冷”,表现了诗人对吟唱创作的热爱,尽管寒冷的天气让人不适,但他仍然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薄夜不知还”则展现了诗人对创作的全情投入,夜色渐深,他仍不愿意停止吟唱。这种状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度交融。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自由。

整首诗在意象上使用了“钟声”“两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富有诗意的场景。这种描写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辅相成,使得读者能体会到那种孤高自赏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下瞰东邻寺:诗人俯视东边的寺庙,表现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2. 钟声殷两山:钟声回荡在两座山之间,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3. 贪吟尝忍冷:尽管天气寒冷,诗人却贪恋于吟咏之中,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执着。
  4. 薄夜不知还:夜色渐浓,诗人仍沉浸于创作中,体现出对时间和现实的忘却。

修辞手法

  • 比喻:钟声被比喻为一种生活的旋律,贯穿在自然中。
  • 对仗:上下句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钟声似乎在与山对话,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它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邻寺:象征着宁静与宗教的氛围。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反思。
  • 寒冷:代表外界的困扰与内心的坚持。
  • 薄夜:象征着未知的未来与创作的沉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下瞰东邻寺”中的“下瞰”意思是: A. 向上看
    B. 向下看
    C. 俯视山川
    D. 观看风景

  2. 诗人为何“不知还”? A. 因为太冷
    B. 因为沉浸于吟咏
    C. 因为夜色太浓
    D. 因为迷路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张镃的《高寒堂》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王维更侧重于秋季的宁静,而张镃则展现了寒夜的孤独与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两者虽然主题相似,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静,后者则显得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张镃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庭芳 有序 满庭芳·独立星坛 满庭芳 饯春 满庭芳 登观日台 满庭芳 送欧掌教 满庭芳 警堕道者 满庭芳(赐坐再赋) 满庭芳 清暇轩坐雨书怀,简戴玉笙运判 满庭芳 满庭芳 暮秋梁溪南郊看菊纪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靑字旁的字 耂字旁的字 玉叶金柯 甘贫苦节 将恐将惧 包含筱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龛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粉的成语 电磁感应 二字旁的字 骇神 文川武乡 花锦世界 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破脑刳心 遭荼 谷字旁的字 巧言不如直道 木字旁的字 包含咽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