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4:48
长亭怨慢
关锳 〔清代〕
正楼上乱山无数。点点垂杨,晚霞红处。
一片孤帆,夕阳潮落晚鸦聚。
一程程路,休去问旗亭树。
树肯管行人,不绿到天涯住。
凝伫。望荒城十里,惟有乱云堆絮。
元宵过也,怕还有打灯风雨。
得知它归也不归,万一有晚潮回去。
且关了纱窗,今夜梦儿重做。
在高楼之上,眼前有无数的山峦,垂杨柳点点,晚霞映红了天际。
一只孤舟在夕阳下漂浮,潮水退去,晚归的乌鸦聚集在一起。
一路走来,不必去问旗亭的树木,树木怎么会照顾行人呢?
它的绿意,难道能够一直延续到天涯?
我在这里凝视,望着荒废的城池,十里之外,只有乱云像絮一样堆积。
元宵节已经过了,还怕会有灯笼在风雨中摇曳。
得知归来的人不再归来,万一有潮水的晚上又回去。
不如关上纱窗,今夜再做一场梦。
关锳,清代诗人,擅长描写风景与抒发情感,其作品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关锳的词风清丽,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思。
《长亭怨慢》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念。长亭作为送别之地,象征着离愁别绪,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归来的思念。
《长亭怨慢》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索的词作。整首词以“长亭”作为起点,引出离别的主题,描绘了一个孤独的旅人,在黄昏的景色中,感受到深深的孤寂与无奈。诗中“正楼上乱山无数”,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阔,也暗示了人生的曲折与复杂。诗人通过“孤帆”一语,进一步强调了孤独的境况,渔舟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独。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将视线放到了行人身上,提到“树肯管行人,不绿到天涯住”,这一句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木无情,无法陪伴行人走到天涯,暗示了人生的无情与孤独感。后面提到的“荒城十里,惟有乱云堆絮”,则将孤独与凄凉的气氛进一步加深,荒废的城市象征着过往的繁华已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从沉重到淡淡的无奈,最后以“且关了纱窗,今夜梦儿重做”结束,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与对梦境的渴望,给人以深思。诗词中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使其成为清代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行人的思考,探讨了孤独、时光的流逝以及对归来的渴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内心的挣扎与对往昔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的情感。
诗中“正楼上乱山无数”中的“乱山”意指:
A. 风景秀丽的山峦
B. 一片混乱的景象
C. 无数的山丘
D. 高耸入云的山峰
“孤帆”在诗中象征:
A. 漂泊与孤独
B. 希望与归来
C. 繁荣与美好
D. 平静与安宁
诗中提到的“元宵过也”指的是:
A. 节日的欢乐
B. 生活的继续
C. 逝去的时光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