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过襄城》

时间: 2025-07-27 23:34:07

诗句

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3:34:07

原文展示:

过襄城
作者: 韩愈 〔唐代〕

郾城辞罢过襄城,
颍水嵩山刮眼明。
已去蔡州三百里,
家人不用远来迎。

白话文翻译:

在郾城辞别之后,我经过襄城,
颍水和嵩山的景色让人眼前一亮。
我已经离开蔡州三百里,
家里的人不必远道而来迎接我。

注释:

  • 郾城:古城名,位于今河南省。
  • 襄城:古城名,位于今湖北省。
  • 颍水:流经颍川的河流,水清流畅。
  • 嵩山:五岳之一,位于今河南省,象征高峻。
  • 蔡州:古地名,指蔡国的区域,今河南省一带。
  • 家人:指家中的亲人。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涉及的地名如郾城、襄城、蔡州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地方,韩愈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旅途的距离,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与归心似箭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诗人,散文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骈文。

创作背景:

《过襄城》作于韩愈的旅途中,反映了他在外游历的心情,诗中既有自然美的描写,也有对家庭的思念,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家人的深情。

诗歌鉴赏:

《过襄城》是一首简练而富有情感的诗,诗中通过描绘郾城、襄城的旅途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对家庭的深切思念。开头两句“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将自然景色与旅途的心情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开阔而清新的视觉感受。诗人用“刮眼明”来形容水和山的清丽,表现了他对眼前美景的陶醉与欣赏。

接下来的两句“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则是情感的转折,诗人已经离家三百里,不希望家人特意前来迎接,流露出一种独立与自信的风范,反映了他对家庭的依恋与理解。这种情感的深度使得全诗更具内涵,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家庭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心灵的丰富与细腻。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郾城辞罢过襄城”:表示离开郾城后,途经襄城,形成了一种旅途的时间感。
    • “颍水嵩山刮眼明”:通过描绘清澈的水流与高耸的山峰,展现自然的明亮与美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已去蔡州三百里”:表明离蔡州已经有三百里,强调了距离的遥远。
    • “家人不用远来迎”: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但也希望家人不必为自己特意奔波,体现了一种理智的情感。
  2.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刮眼明”比喻景色的美丽,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追求理想与归属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郾城、襄城:象征着旅途与离别,历史的积淀。
  • 颍水、嵩山:自然的象征,代表着清丽与高远。
  • 蔡州:家乡的象征,承载着亲情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两座城分别是: a) 郾城和襄城
    b) 襄城和蔡州
    c) 郾城和蔡州
    d) 蔡州和嵩山

  2. 诗中“刮眼明”主要是形容: a) 旅途的遥远
    b) 自然景色的美丽
    c) 对家乡的思念
    d) 亲人的迎接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与家人的思念
    b) 对人生的感悟
    c) 对历史的追溯
    d) 对官场的失望

答案:

  1. a) 郾城和襄城
  2. b) 自然景色的美丽
  3. a) 对自然的热爱与家人的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韩愈的《过襄城》与杜甫的《春望》:
    • 韩愈的诗更偏向于旅途的感受与自然的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为沉重,表现出对国家与社会的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诗文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谒金门(宣城鹿鸣宴) 上西平·送陈舍人 水龙吟·寿李长孺 怀子畏 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念奴娇·中秋对月 盆荷二首 其一 子直示以新诗一轴偶为四韵奉谢 和花庵 中秋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列的成语 郁倔 穴宝盖的字 凌风舸 通业 口字旁的字 齿豁头童 生殉 以水济水 乱离多阻 山字旁的字 木字旁的字 行字旁的字 差役 正点背画 知其不可而为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