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7:09
河南令舍池台
灌池才盈五六丈,
筑台不过七八尺。
欲将层级压篱落,
未许波澜量斗石。
规摹虽巧何足夸,
景趣不远真可惜。
长令人吏远趋走,
已有蛙黾助狼藉。
这池塘刚刚灌满五六丈,
而筑成的台子不过七八尺。
想要把层层台阶压在篱笆上,
却不允许波澜汹涌量斗石。
即使设计得再巧妙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真可惜的是美景并不遥远。
长久以来使得官吏远去奔走,
现在已经有青蛙和蝌蚪助长了狼藉。
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散文家。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以古人为师,提倡文采与思想的统一。其作品多以直白、深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作者通过描写池台的景观,抒发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人事的失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河南令舍池台》是韩愈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思考,诗中通过对池塘和台子的描绘,表达了对人造景观的无奈与对自然美的追求。开头两句,诗人以池塘的尺寸和台子的高度引入,展现出一种对比之美,池塘的深广与台子的浅小形成鲜明对照,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探讨了设计的巧妙与自然景观的简单之美。尽管设计者在层次和规矩上费尽心思,但却无法遮掩自然的真实与美好,反而显得更加可惜。这种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造物的反思。
最后两句,诗人点明了官吏的失职与自然的混乱。青蛙和蝌蚪的出现,似乎象征着自然的再生与生机,然而这种生机却伴随着混乱与狼藉,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失落。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人造物的局限与自然美的真实,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韩愈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灌池才盈五六丈”所指的是什么?
A. 台子的高度
B. 池塘的深度
C. 人的渺小
D. 官吏的失职
诗中提到的“蛙黾”主要象征什么?
A. 人造物的美
B. 自然的混乱与生机
C. 官吏的勤奋
D. 人的智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