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8:20
石芝诗(并引)
予昔梦食石芝,作诗记之,今乃真得石芝于海上,子由和前诗见寄。予顷在京师,有凿井得如小儿手以献者,臂指皆具,肤理若生。予闻之隐者曰,此肉芝也,与子由烹而食之。追记其事,复次前韵。
土中一掌婴儿新,爪指良是肌骨匀。 见之怖走谁敢食,天赐我尔不及宾。 旌阳远游同一许,长史玉斧皆门户。 我家韦布三百年,只有阴功不知数。 跪陈八簋加六瑚,化人视之真块苏。 肉芝烹熟石芝老,笑唾熊掌嚬雕胡。 老蚕作茧何时脱,梦想至人空激烈。 古来大药不可求,真契当如磁石铁。
我曾经梦见吃石芝,因此作诗记下。如今我真的在海上得到了石芝,子由寄来了和我之前的诗。前不久在京城,我在挖井时发现了一块像小儿手一样的东西,手臂和指头都有,皮肤光滑得像是活的。我听隐者说,这叫肉芝,可以和子由一起烹饪食用。于是我重新记下这个事情,继续用之前的韵律。
泥土中一块像婴儿手掌般的新鲜,爪指的形状恰好是肌肉和骨骼匀称。 见了它我恐惧得想跑,谁敢去吃它呢?这是上天赐予我的,不及宾客的美味。 旌阳远游的承诺依旧,长史的玉斧皆是门户的象征。 我家韦布传承三百年,只有阴德无法计数。 跪着陈列八个碗和六个瑚,化身之人看来真是块苏。 肉芝烹熟后石芝也老了,嘲笑那熊掌和雕胡。 老蚕何时才能脱茧,梦想中的人们空自激烈。 古来大药是不可求的,真正的契机应当如磁石吸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石芝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苏轼获得一块神秘的“石芝”后,激发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并将自己的经历与理想结合,写下此诗。
《石芝诗》展现了苏轼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用梦食石芝的设定,传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现出现实中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诗开篇以梦境引入,接着通过对“肉芝”的描绘,展现了现实的无情与理想的美好之间的矛盾。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婴儿手掌”、“熊掌”等,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表现出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
诗的最后两句更是引人深思,提到“大药不可求”,说明真正的理想和追求常常难以触及,而“真契当如磁石铁”则暗示了对真实与理想的追求,期待能够获得那份真实的契机。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是苏轼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石芝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的无情与理想的遥不可及,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哲学反思。
石芝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的“肉芝”与“石芝”有什么关系?
苏轼在诗中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