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1:2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1:24:52
作者: 包恢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尝观孝子图,画子事母事。
闻君画最工,事母孝亦至。
人称汝画奇,未知事母慈。
我今为拈出,欲以励孝思。
画不在丹青,照不在眼睛。
方寸不可乱,昭昭在心明。
画到精一处,人人定相如。
但疑心本一,奚为面差殊。
我心犹赤子,我貌极老衰。
君虽欲画我,安能作婴儿。
我曾经看到孝子的画像,描绘的是儿子侍奉母亲的情景。
听说你的画技最为高超,侍母的孝心也十分深厚。
人们称赞你的画作奇特,不知道你对母亲的慈爱。
今天我特意提起这个,想以此激励孝道的思考。
画作不在于绘画的技巧,光照不在于眼睛的观看。
心中不能混乱,清晰明了才是关键。
画作达到精微之处,人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
但只疑心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外表却显得不同呢?
我内心仍是赤子之心,而我的外貌却已老态龙钟。
你虽然想为我作画,怎么能画出婴儿的样子呢?
作者介绍:
包恢,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他的诗歌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包恢在看到关于孝道的画作后,触发了他对孝道的思考与感悟,意在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对孝道的推崇。
这首诗通篇以“孝”字为核心,包恢通过对“孝子图”的观察与感悟,表达了对孝道的深刻认识。诗中,作者不仅对画技赞叹,更在于对画中所蕴含的深厚孝心的推崇。他指出,真正的画作不在于外在的丹青,而在于心中所持的明亮与清晰。通过“心明”与“眼睛”的对比,诗人强调了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表达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孝心来自内心的真诚,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
在诗的最后,包恢以“我心犹赤子,我貌极老衰”自嘲,表达了虽然外貌已经衰老,但内心却依然保持着对母亲的赤诚之心。这种对比更显出孝道的持久与永恒,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宣扬孝道,强调内心的真实情感比外在的表现更为重要,传达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孝子图”主要描绘什么内容?
A. 孩子与父母的互动
B. 孩子学习的场景
C. 孩子玩耍的情景
D. 孩子与朋友的关系
“画不在丹青,照不在眼睛”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画作主要看技巧
B. 内心感受更为重要
C. 画作与眼睛无关
D. 画作只需要颜色鲜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