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8:36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太阳从东方升起,仿佛是从地底冒出来的。
它穿越天空又沉入西海,六龙所栖息的地方在哪里呢?
宇宙的开始和结束是古往今来的永恒,
人类的生命与自然的气息相比,如何能长久徘徊?
春风中草木的生荣不会因时节而衰谢,
秋天的落叶也不应怨恨自然的法则。
是谁在驱使四季的轮转?万物的兴衰都遵循自然的规律。
羲和啊,羲和,你为何沉没在荒淫的浪潮中?
鲁阳又有什么德行,能驻留光影挥舞战戈?
违背天道,逆行而为,实在是太多了。
我要包罗万象,与浩瀚的海洋同在!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享有“诗仙”之称。他一生游历广泛,作品多以豪放、奔放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表达个人情感。李白的诗歌风格受道教思想影响,崇尚自由和个性,展示了他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思考。
《日出行》创作于唐代,正值李白仕途未果之际,诗中流露出他对宇宙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感慨。此诗也体现了他对自由与个性追求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日出行》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对宇宙自然的深厚理解和对人生命运的哲学反思。诗的开头以“日出东方隈”引入,描绘了太阳升起的壮丽景象,仿佛是从地底而来,生动而形象。接着,李白将太阳的运动与人类的存在相联系,提出“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的疑问,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命短暂和自然规律无常的感慨。
诗中多次提及“羲和”,不仅是对太阳神的直接称呼,更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反思。李白用“六龙所舍安在哉”来追问太阳的归宿,表达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求与思索。通过对比草木与人类的关系,李白强调了自然的法则与人无法抗拒的命运,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得诗歌韵律感十足,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增强了整首诗的气势和哲理深度。最后,诗的结尾“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则展示了李白心怀宇宙的壮志,渴望与自然合一的理想。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李白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精神。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命的渺小。同时,诗人表达了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反映了道家哲学的影响。
“日出东方隈”的意思是:
A. 太阳从西方升起
B. 太阳从东方升起
C. 太阳在地下
D. 太阳在海上
“羲和”指的是:
A. 一位诗人
B. 太阳神
C. 一座山
D. 一种花
诗中提到“草不谢荣于春风”,是想表达什么?
A. 草木的生命力
B. 人类的悲哀
C. 自然的无情
D. 四季的变化
答案: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白更注重哲理思考与个体情感的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景色与人类壮志。李白的诗歌更富有个人色彩,反映了他对宇宙与生命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