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6:58
作者:苏轼 〔宋代〕
冗士无处著,寄身范公园。
桃花忽成阴,荠麦秀已繁。
闭门春昼永,惟有黄蜂喧。
谁人肯携酒,共醉榆柳村。
髯卿独何者,一月三到门。
我不往拜之,髯来意弥敦。
堂堂元老后,亹亹仁人言。
忆在钱塘岁,情好均弟昆。
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欲饮径相觅,夜开丛竹轩。
搜寻到箧笥,鲊醢无复存。
每愧烟火中,玉腕亲炮燔。
别来今几何,相对如梦魂。
告我当北渡,新诗侑清樽。
坡陀太行麓,汹涌黄河翻。
仕宦非不遇,王畿西北垣。
斯民如鱼耳,见网则惊奔。
皎皎千丈清,不如尺水浑。
刑政虽首务,念当养其源。
一闻襦袴音,盗贼安足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鲁元翰的送别之情。诗中描绘了春日的美丽景象,却也流露出对身世的感慨。苏轼在诗中提到桃花的阴影和生机勃勃的荠麦,表现了春天的气息。诗人闭门不出,只有黄蜂在喧闹,显得格外寂寞。他希望有朋友来共饮,畅谈春日的美好。
而鲁元翰的到访次数让诗人感到亲切,但他因故未能拜访,心中有些愧疚。诗中回忆了与鲁元翰在钱塘的岁月,感情深厚,回忆中充满温暖。面对即将北渡的鲁元翰,诗人感慨万千,尤其对仕途的无奈和对民生的关切,显示了他对社会的关注。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亦是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任职期间,他与鲁元翰相交甚厚,鲁元翰即将去卫州任职,诗人以此诗表达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政治和民生的深思。
整首诗在描绘春日美景的同时,融入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开头数句以春天的景象引入,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情感的深度逐渐显露,尤其是对鲁元翰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多次提到饮酒、欢聚,表达了对朋友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对“黄河翻”的描写,象征着政治风云的动荡和民生的艰辛。最后,诗人以“盗贼安足论”收尾,表现出对社会治安的关心,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整体而言,这首诗在豪放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苏轼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细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桃花成阴”)、拟人(如“黄蜂喧”)、对仗(如“闭门春昼永,惟有黄蜂喧”)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细腻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冗士”指的是:
A. 忙碌的士人
B. 闲散的士人
C. 名门士人
D. 官宦士人
“欲饮径相觅”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美酒
B. 朋友
C. 春天
D. 仕途
诗中提到的“皎皎千丈清”主要是指:
A. 清澈的河水
B. 纯洁的思想
C. 美好的景色
D. 深邃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