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恨》

时间: 2025-05-07 18:20:23

诗句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20:23

原文展示:

恨 徐夤 〔唐代〕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生活中的事情常常与时代相违背,让人感到无法自由。心中的恨意如同火烧和刺痛,深深地烙在心头。 就像乌江边的项羽忍痛归去,雁门关的李陵长久地被囚禁。 燕国的霜雪将要打破夏日的温暖,汉宫中的纨扇怎能抵挡秋天的寒意。 要知道,那种深入骨髓的恨意是难以消除的,不要轻易将其与人间的普通忧愁相比较。

注释:

字词注释:

  • 事与时违:指事情与时代背景不相符,难以实现。
  • 不自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 如烧如刺:形容恨意强烈,如同火烧和刺痛。
  • 寸心头:指心中。
  • 乌江项籍:指项羽,他在乌江自刎。
  • 雁塞李陵:指李陵,他在雁门关被俘。
  • 燕国飞霜:指燕国的寒冷气候。
  • 汉宫纨扇:指汉宫中的轻薄扇子。
  • 岂禁秋:怎能抵挡秋天的寒意。
  • 入骨难销:形容恨意深入骨髓,难以消除。
  • 莫比人间取次愁:不要将其与人间的普通忧愁相比较。

典故解析:

  • 乌江项籍:项羽在乌江自刎,象征着英雄末路和无法回头的悲壮。
  • 雁塞李陵:李陵在雁门关被俘,象征着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广泛,风格多变,擅长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恨意,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抒发了对自由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自然现象的变化,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恨意。诗中“如烧如刺寸心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恨意的强烈和深刻,而“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感。最后两句“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更是强调了这种恨意的不可消除性和超越性,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事与时违不自由”: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到无法自由地生活。
  2. “如烧如刺寸心头”: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恨意的强烈和深刻。
  3. “乌江项籍忍归去”:引用项羽的典故,表达了英雄末路和无法回头的悲壮。
  4. “雁塞李陵长系留”:引用李陵的典故,表达了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情感。
  5. “燕国飞霜将破夏”:通过自然现象的变化,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无奈。
  6. “汉宫纨扇岂禁秋”:通过对汉宫中轻薄扇子的描述,表达了无法抵挡时代寒意的无奈。
  7. “须知入骨难销处”:强调了恨意的不可消除性和深入骨髓的特点。
  8. “莫比人间取次愁”:指出这种恨意超越了人间的普通忧愁,具有更深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烧如刺寸心头”,形象地描绘了恨意的强烈。
  • 引用典故:如“乌江项籍忍归去”和“雁塞李陵长系留”,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感。
  • 对比:如“燕国飞霜将破夏”和“汉宫纨扇岂禁秋”,通过自然现象和物品的对比,表达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无奈。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恨意,通过对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引用和对比,表达了这种恨意的不可消除性和超越性,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烧、刺:形容恨意的强烈和深刻。
  • 乌江、雁塞:历史人物的悲惨命运的象征。
  • 燕国飞霜、汉宫纨扇:自然现象和物品的变化,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如烧如刺寸心头”一句,形容了什么情感? A. 爱意 B. 恨意 C. 忧愁 D. 喜悦
  2. “乌江项籍忍归去”中的“项籍”指的是谁? A. 刘邦 B. 项羽 C. 李陵 D. 韩信
  3. “雁塞李陵长系留”中的“李陵”是在哪里被俘的? A. 乌江 B. 雁门关 C. 燕国 D. 汉宫
  4. 诗中“须知入骨难销处”一句,强调了什么? A. 恨意的短暂性 B. 恨意的不可消除性 C. 恨意的普遍性 D. 恨意的浅显性

答案:

  1. B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时代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命运的豪迈态度。

诗词对比:

  • 徐夤的《恨》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恨意,但徐夤的诗更加强调恨意的不可消除性和超越性。
  • 徐夤的《恨》与李白的《将进酒》:徐夤的诗表达了无奈和恨意,而李白的诗则表达了豪迈和自由的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诗作和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鹧鸪天 鹧鸪天 用钝根韵,即寄 鹧鸪天 鹧鸪天二首 其二 鹧鸪天 鹧鸪天 自寿 鹧鸪天 春日偶成 鹧鸪天 鹧鸪天三十首 其六 和醉卧长安词韵 鹧鸪天 再过昭君墓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飞字旁的字 穷苗苦根 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通忧共患 麟开头的成语 古调不弹 完全变态 秃宝盖的字 仁草 包含开的词语有哪些 翩翩年少 病字头的字 九转功成 鳥字旁的字 幺字旁的字 俏成俏败 托盘 老成炼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