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4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43:52
原文展示:
沁园春二阕,不能如公哨遍之变化,又局于韵字,不能效公用陶诗之精整,姑就本语,捃拾排比,粗以自遣云壬戌之秋,七夕既望,苏子泛舟。正赤壁风清,举杯属客,东山月上,遗世乘流。桂棹叩舷,洞箫倚和,何事呜呜怨泣幽。悄危坐,抚苍苍东望,渺渺荆州。客云天地蜉蝣。记千里舳舻旗帜浮。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武昌夏口,山水相缪。客亦知夫,盈虚如彼,山月江风有尽不。喜更酌,任东方既白,与子遨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刘将孙的两首《沁园春》中的一首,他自谦地说自己无法像公哨遍那样变化多端,又受限于韵律字数,不能像陶渊明的诗那样精炼整齐。因此,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语言,搜集排列,粗略地用来自我安慰。诗中描述了壬戌年秋天的七夕之后的夜晚,苏子(苏轼)泛舟的情景。赤壁风清,他举杯邀请客人,东山上升起了月亮,他仿佛遗世独立,随波逐流。他用桂木做的桨敲打着船舷,洞箫的声音伴随着和谐的旋律,为何会有呜呜的怨泣声在幽暗中回荡。他静静地坐着,抚摸着东方的苍茫,遥望着远方的荆州。客人说天地间的生命如同蜉蝣般短暂。他记得千里之外的船只和旗帜在水中漂浮。他叹息孟德和周郎这样的英雄如今何在,武昌和夏口之间的山水依旧相连。客人也知道,盈虚变化如同那山月江风,总有尽头。他高兴地再次斟酒,任由东方渐渐变白,与客人一起遨游。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将孙,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歌风格多变,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这首诗是他在特定时期创作的,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刘将孙在某个秋夜,受到苏轼《赤壁赋》的启发,借用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苏轼《赤壁赋》中情景的借用和再创造,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赤壁风清”、“东山月上”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随波逐流的意境,而“桂棹叩舷”、“洞箫倚和”则增添了一种哀怨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对历史英雄的叹息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苏轼《赤壁赋》中情景的借用和再创造,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对历史英雄的叹息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认识,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随波逐流的向往。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苏轼 B. 刘将孙 C. 陶渊明 答案:B
诗中提到的“赤壁风清”是指: A. 赤壁之战的地方 B. 赤壁的风景 C. 赤壁的风俗 答案:A
诗中的“桂棹叩舷”是指: A. 用桂木做的桨敲打船舷 B. 用桂木做的桨敲打船底 C. 用桂木做的桨敲打船头 答案:A
诗中的“天地蜉蝣”比喻: A. 人生短暂 B. 天地广阔 C. 人生长久 答案:A
诗中的“盈虚如彼”形容: A. 事物的变化无常 B. 事物的固定不变 C. 事物的单一不变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