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57:22
原文展示:
酸枣令刘熊碑诗 其二
蔡邕 〔两汉〕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理财正辞。束帛戋戋。梦刻像。鹤鸣一震。天临保汉。实生勋。明试赋授。夷夏已亲。嘉锡来抚。潜化如神。其神伊何。录不伤人。
白话文翻译:
有了父子关系,然后才有君臣关系。管理财务,端正言辞。捆绑的丝绸细小。梦中雕刻形象。鹤鸣声震动。天命降临保护汉朝。确实产生了功勋。明智地测试并授予职责。夷狄和华夏已经亲近。美好的赏赐来安抚。潜移默化如同神明。那神明是什么。记录不会伤害人。
注释:
-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指社会秩序的基础,先有家庭关系,再有国家关系。
- 理财正辞:管理财务,端正言辞,指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
- 束帛戋戋:捆绑的丝绸细小,形容节俭。
- 梦刻像:梦中雕刻形象,可能指梦境中的预兆或启示。
- 鹤鸣一震:鹤鸣声震动,象征吉祥或重大事件。
- 天临保汉:天命降临保护汉朝,指天命所归。
- 实生勋:确实产生了功勋,指实际的成就。
- 明试赋授:明智地测试并授予职责,指选拔人才。
- 夷夏已亲:夷狄和华夏已经亲近,指民族融合。
- 嘉锡来抚:美好的赏赐来安抚,指赏赐以安抚人心。
- 潜化如神:潜移默化如同神明,指教育或影响深远。
- 其神伊何:那神明是什么,指神秘的力量或影响。
- 录不伤人:记录不会伤害人,指记录公正,不偏不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等,是东汉末年文坛的领袖人物。蔡邕的文学作品以辞赋和碑铭最为著名,其文风典雅,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酸枣令刘熊碑诗》是蔡邕为刘熊所立的碑文而作。刘熊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政绩卓著而受到表彰。蔡邕通过这首诗赞颂刘熊的功绩,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刘熊政绩的赞颂,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秩序和治理理念。诗中“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一句,强调了家庭关系是国家关系的基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理财正辞”和“束帛戋戋”则体现了节俭和正直的治理原则。“梦刻像”和“鹤鸣一震”运用了象征手法,暗示了天命和吉祥。“天临保汉”和“实生勋”则直接赞颂了刘熊的功绩和对汉朝的贡献。“明试赋授”和“夷夏已亲”体现了选拔人才和民族融合的治理理念。“嘉锡来抚”和“潜化如神”则表达了赏赐和教育的深远影响。整首诗语言典雅,意象丰富,体现了蔡邕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关系是国家关系的基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
- 理财正辞:管理财务,端正言辞,指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体现了节俭和正直的治理原则。
- 束帛戋戋:捆绑的丝绸细小,形容节俭,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
- 梦刻像:梦中雕刻形象,可能指梦境中的预兆或启示,运用了象征手法。
- 鹤鸣一震:鹤鸣声震动,象征吉祥或重大事件,暗示了天命和吉祥。
- 天临保汉:天命降临保护汉朝,指天命所归,直接赞颂了刘熊的功绩和对汉朝的贡献。
- 实生勋:确实产生了功勋,指实际的成就,强调了刘熊的实际贡献。
- 明试赋授:明智地测试并授予职责,指选拔人才,体现了选拔人才的治理理念。
- 夷夏已亲:夷狄和华夏已经亲近,指民族融合,表达了民族融合的治理理念。
- 嘉锡来抚:美好的赏赐来安抚,指赏赐以安抚人心,强调了赏赐的深远影响。
- 潜化如神:潜移默化如同神明,指教育或影响深远,表达了教育的深远影响。
- 其神伊何:那神明是什么,指神秘的力量或影响,强调了神秘的力量。
- 录不伤人:记录不会伤害人,指记录公正,不偏不倚,强调了记录的公正性。
修辞手法:
- 象征:如“梦刻像”和“鹤鸣一震”,通过象征手法暗示了天命和吉祥。
- 对仗:如“理财正辞”和“束帛戋戋”,通过对仗手法体现了节俭和正直的治理原则。
- 拟人:如“天临保汉”,通过拟人手法直接赞颂了刘熊的功绩和对汉朝的贡献。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颂刘熊的功绩,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思考。诗中强调了家庭关系是国家关系的基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节俭、正直、选拔人才和民族融合的治理理念,以及赏赐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父子:家庭关系的基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
- 君臣:国家关系的基础,体现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 理财正辞:管理财务,端正言辞,体现了节俭和正直的治理原则。
- 束帛戋戋:捆绑的丝绸细小,形容节俭,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
- 梦刻像:梦中雕刻形象,可能指梦境中的预兆或启示,运用了象征手法。
- 鹤鸣一震:鹤鸣声震动,象征吉祥或重大事件,暗示了天命和吉祥。
- 天临保汉:天命降临保护汉朝,指天命所归,直接赞颂了刘熊的功绩和对汉朝的贡献。
- 实生勋:确实产生了功勋,指实际的成就,强调了刘熊的实际贡献。
- 明试赋授:明智地测试并授予职责,指选拔人才,体现了选拔人才的治理理念。
- 夷夏已亲:夷狄和华夏已经亲近,指民族融合,表达了民族融合的治理理念。
- 嘉锡来抚:美好的赏赐来安抚,指赏赐以安抚人心,强调了赏赐的深远影响。
- 潜化如神:潜移默化如同神明,指教育或影响深远,表达了教育的深远影响。
- 其神伊何:那神明是什么,指神秘的力量或影响,强调了神秘的力量。
- 录不伤人:记录不会伤害人,指记录公正,不偏不倚,强调了记录的公正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一句体现了什么思想?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
“理财正辞”和“束帛戋戋”体现了什么治理原则?
A. 奢侈
B. 节俭
C. 放纵
D. 严厉
-
“梦刻像”和“鹤鸣一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象征
D. 对仗
-
“天临保汉”和“实生勋”直接赞颂了谁的功绩?
A. 蔡邕
B. 刘熊
C. 汉武帝
D. 汉光武帝
-
“明试赋授”和“夷夏已亲”体现了什么治理理念?
A. 选拔人才和民族融合
B. 选拔人才和民族隔离
C. 选拔人才和民族压迫
D. 选拔人才和民族独立
答案:
- B
- B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蔡邕的其他碑铭作品,如《陈寔碑铭》、《张衡碑铭》等,可以进一步了解蔡邕的文学风格和碑铭创作特点。
- 其他东汉时期的碑铭作品,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的碑铭部分,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碑铭文学。
诗词对比:
- 与蔡邕的其他碑铭作品对比,如《陈寔碑铭》、《张衡碑铭》等,可以了解蔡邕在不同碑铭中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 与其他东汉时期的碑铭作品对比,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的碑铭部分,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碑铭文学特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蔡邕集校注》:收录了蔡邕的文学作品,包括辞赋、碑铭等,是研究蔡邕文学的重要参考书。
- 《汉书·艺文志》:收录了东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碑铭部分,是了解东汉时期碑铭文学的重要参考书。
- 《东汉文学史》:介绍了东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包括碑铭文学的发展,是了解东汉文学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