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1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17:35
庠斋三岁最无功,羞愧宣王禄万钟。
犹欲谈经谁复信,相招执龠便须従。
陈风清净眠真足,齐俗强梁懒不容。
久尔安闲长自怪,此行磨折信天工。
在庠斋里三年没有什么功名,感到羞愧,仿佛是宣王那样拥有万钟的俸禄。
我还想谈论经书,谁还会相信呢?相互招呼,持笛的人都必须顺从。
在这清静的陈风中,安然入睡真是足够的,而齐地的风俗强横粗暴,让人懒得接触。
久而久之,我在安闲中渐感自怪,这一路上磨砺了我对天工的信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宣王”与“龠”的提及,反映了古代对当权者与和谐社会的向往。宣王的功绩被尊崇,而持乐器的人则暗示了音乐与和谐的关系。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由,号晚晴,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兄长苏轼同为文坛巨匠。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辙在庠斋求学期间,反映了他对自己学业及社会现状的反思,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理想的追求。
《自陈适齐戏题》以苏辙在庠斋求学三年的感悟为核心,展示了他对个人功名与社会风俗的深刻思考。首句“庠斋三岁最无功”直接点出诗人的自我反省,虽在求学,却未有显著成就,随之而来的“羞愧宣王禄万钟”则将个人与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彰显了他对功名的渴望与自我鞭策的心态。接下来的“犹欲谈经谁复信”,进一步表达了对学问与信仰的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交流似乎变得愈发稀缺,而持乐器的“相招执龠便须従”则暗示了对和谐与共同体的渴望。
后半部分转而描绘环境,“陈风清净眠真足”象征着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而“齐俗强梁懒不容”则对社会风气的批判,暗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无奈。最后两句回归到自身,“久尔安闲长自怪,此行磨折信天工”,诗人对自己在安闲中产生的自我怀疑,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思考。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身境遇的反省,也有对社会风气的冷静观察,展现了苏辙作为士人的理想与困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学业与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呈现了士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对理想的执着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在哪个场所学习了三年?
A. 官府
B. 庠斋
C. 家中
D. 市集
“羞愧宣王禄万钟”中的“宣王”指的是:
A. 汉朝的王
B. 战国时期的王
C. 唐朝的王
D. 宋朝的王
诗中提到的“齐俗”主要指什么?
A. 乡村风俗
B. 社会风气
C. 家庭习惯
D. 学术传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苏辙与杜甫的作品,两者均反映了士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但苏辙更显细腻的内心挣扎,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动荡与历史的沉重。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