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1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8:29
行尽清溪到碧峰,阴崖翠壁书杉松。
故留石照邀行客,上彻青山最后重。
雨开石照正新磨,鸟度猿攀野客过。
忽见尘容应笑我,年来底事白须多。
走完清澈的小溪,来到碧绿的山峰,
阴暗的崖壁上,翠绿的树木书写着杉松。
故乡的石照邀请行人,直上青山的最后一层。
雨水滋润下的石照刚刚磨洗,鸟儿穿越,猿猴攀爬,野外的客人经过。
忽然看到自己满脸尘土,应该笑我,年复一年,白发渐多。
诗中提到的“石照”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名胜,象征着与故乡的情感联系。诗人通过这幅自然画面,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辙的诗词融合了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诗作成于苏辙初到绩溪任职期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时光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绩溪初到之际,漫游于清溪与碧峰之间的情景。首句“行尽清溪到碧峰”,以清溪引出青山,开篇即营造出一幅自然的画面。接下来的“阴崖翠壁书杉松”,则通过对崖壁和松树的描写,增强了自然的气息,诗人用“书”字,似乎赋予了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仿佛这些景物在向游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故留石照邀行客”一联,点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石照可能是故乡的一处名胜,既是自然景观,也是心灵的寄托。后面提到的“雨开石照正新磨”,则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出景色的变化与生机。整个诗篇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尤其在最后两句,诗人自嘲年岁的增长与白发的增多,展现了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岁月的思考与哲理的感悟。
诗中“行尽清溪到碧峰”主要描绘了什么?
“故留石照邀行客”中的“石照”指的是什么?
诗人最终感慨了什么?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与本诗的自然描写相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二者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