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0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04:11
勿去草,草无恶。
若比世俗俗浮薄。
君不见长安卿家,
公卿盛时客如麻。
公卿去後门无车,
惟有芳草年年佳。
又不见千里万里江湖滨,
触目凄凄无故人,
惟有芳草随车轮。
一日还旧居,
门前草先锄。
草於主人实无负,
主人於草宜何如。
勿去草,草无恶。
若比世俗俗浮薄。
不要去除草,草本没有恶意。
如果跟世俗的浮薄相比,
你难道没有见到长安卿家的情景吗,
公卿在盛时来访的人如麻。
公卿们离去后,门后没有车辇,
只有芳草年年都美丽如昔。
再看看千里万里的江湖岸边,
眼前触目皆是凄凉的孤独,
只有芳草随车轮而滚动。
有一天我回到旧居,
门前的草却先被锄掉。
草对于主人并没有亏负,
主人对于草又该如何呢?
不要去除草,草本没有恶意。
如果跟世俗的浮薄相比。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王安石的诗词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常常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王安石对世俗繁华的思考与对自然本真的向往。在政治改革的压力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通过对草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和人性真实的追求。
《勿去草》一诗,以草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反思和对自然真实的珍视。诗中反复强调“勿去草”,草在这里象征着朴素、真实的存在,与世俗的浮华形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君不见长安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开篇,描绘了长安的繁华,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这种繁华的否定,公卿们离去后,“门无车,惟有芳草年年佳”,草在诗中成为了常年陪伴的存在,反映了人世的无常与草的恒久。
诗人通过“千里万里江湖滨”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孤独与凄凉的情感。无论身处何地,草却始终存在,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自然和身边的人。最后,诗人回到旧居,草被锄掉,产生了对自然的惋惜与思考。草虽无恶,却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既有对世俗的批判,也有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王安石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珍视与对世俗浮华的批判。通过对草的描绘,王安石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生命中真实的东西往往被世俗所忽视,而自然的美好则值得我们去珍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反复强调“勿去草”的原因是什么?
A. 草是有害的
B. 草是自然的象征
C. 草会影响视线
答案:B
诗中提到的“长安卿家”代表了什么?
A. 乡村的宁静
B. 繁华与浮华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B
诗人通过草传达了对世俗的什么态度?
A. 赞美
B. 否定
C. 忽视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勿去草》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世俗的反思。王安石通过草表现了对生命的关注,而李白则通过月光表现了孤独与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